汪东玮
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完成这样的学习要求,教师应该掌握寓言教学的有效着力点,在围绕编者安排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中扎实开展训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使寓言教学能够为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服务。
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寓言故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整体架构来学习课文内容: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梳理故事情节和线索,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些故事的基本要素内化于心。
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的时候,学生通过初步读课文,首先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鳥和青蛙),故事的核心是两人争论天的大小。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梳理:两人怎么聚在一起的?为什么发生了争论?争论有没有结果呢?你认为谁的说法有道理?其中,比较难以确定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有一天”,是指一天中的早晨、中午,还是晚上呢?教师需要通过课文内容寻找依据(飞了一百多里)。此外,小鸟和青蛙争论的结果看上去也没有定论,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辨别谁的说法有道理时,一般就能够得出结论了。最后,学生还需要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语“笑了”:青蛙和小鸟都出现“笑了”的表现,它们的“笑了”意思一样吗?你觉得它们笑的是什么?这是理解和把握故事用意的关键所在。
寓言故事的内容是承载语言的一种形式,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才能达成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标。因此,学生学习讲故事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学习训练,需要经历阅读理解、组织表达的过程,需要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寓言,全文不足40字。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之后,如果只是按照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学生是很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要讲述这样的文言文故事,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更大。首先,需要确定故事中的系列时间关系:一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古时候”;二是“兔走触株”的时间“有一天”;三是“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时间“每天、整天”;四是“兔不可复得”的时间“一天又一天、以后”。其次,需要确定人物在重要情节、关键细节中的表现:发现兔子撞死时的表情,守着树桩时的内心期盼,田地荒废后被人嘲笑的样子。掌握了人物内心的变化情况,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好。
打开寓意之门的钥匙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寓言离不开理解寓意,故事和寓意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门。教师根据故事的具体内容,巧妙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打开寓意之门。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能看清自己的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两个对象的言语表现——铁罐一味以自己的坚硬欺凌易碎的陶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无视别人的长处,更别说看到自己的不足了;陶罐在辩解中,既承认对方的长处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由此,学生可以看到两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的,为理解故事的寓意打下基础。接下来,教师重点采取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寓意之门,先看看两者争辩时的情形判断谁是强者,再看看两者后来的情形,体会强弱之间的变化;最后,当学生明白了比较的结果时,自然就明白故事的寓意了。这样的理解寓意的过程,是学生借助比较的方法完成的,而比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总之,寓言教学应该追求依托故事文本,围绕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和把握寓意,借以提升思维能力,这才是寓言教学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