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

2020-04-09 04:48徐兆熊
钟山风雨 2020年1期
关键词:音韵学新华字典国语

徐兆熊

魏建功(1901—1980),字天行,笔名建攻、文狸、山鬼等,海安西场(今海安市城东镇西场街道)人。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古典文献专业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著有《古音系研究》。1941年与黎锦熙、卢前主持编修《中华新韵》。1946年赴台推行国语,任主任委员,1948年冬回北大任教。1950年出任新华辞书社社长,主编《新华字典》,参编《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等。1980年2月病逝于北京。

“乙丑科状元”

魏建功5岁入西场玉成公小学读书。10岁入如皋初级师范兼附属高等学校,受缪文功等老师影响,对语言文字学尤为喜爱。1914年考入南通省立第七中学(今江苏省南通中学)。1918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乙部俄文班,因突发肺炎未能入学。1919年秋再次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乙部英文班。魏建功入学北大后,师从钱玄同、沈兼士、马幼渔、刘半农等名师,攻读文字学、音韵学。因天资聪颖,学习勤奋,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全班第一。魏建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1919年,参加学生干事会;1920年,参加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任临时书记;1922年,组织如皋平民社、江苏清仪社,组织北大戏剧实验社,参加北大读书会,任二年级干事,参加北大歌谣研究会,积极收集整理歌谣,任《歌谣》周刊编辑;1924年,参加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方言调查会;1925年,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任办事员,发表《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博得“打虎小将”的美称;毕业前夕,写作《致国文系教授会书》,提出改革学科组织的办法,在国文系引起很大震动,国文系随后进行了课务大调整。9月,魏建功以各科学习成绩在全班33个学生中名列第一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被沈兼士赞誉为“乙丑科状元”。

“自章太炎、钱玄同之后在音韵学方面独树一帜的,唯建功一人而已”

魏建功1929年在北大国文系执教后,一边讲授语言、文字、训诂、中国声韵学概要、古音系研究等课程,一边从事音韵学研究。其间发表了多篇音韵学方面的论文。1929年,他在《国学月刊》(一卷一期)发表《古音系上的大辩论——〈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引起的问题》,在《国学季刊》(二卷四期)发表《古阴阳入三声考》。1930年,他在《北大学生》(第一期)发表音韵学论文《阴阳桥》。1931年,他在《国语周刊》(第六十期)发表了《论汉字声韵转变研究之旨趣》。1935年,魏建功集教学研究之成果,出版了《古音系研究》。此书大大超过了曾经作为古音韵学研究高峰的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古音韵学论著,成为融贯中西学术思想、充满崭新精神的精品之作。此后曾被用作高校的音韵学教材。

沈兼士在该书序中这样评价:“建功此作,于古音之历史与对象,纵横搜讨、论列鲜明,能将前人贵古贱今重文轻语之积习一扫而空,诚快著也。……余知此书一出,于音韵训诂之应用方面,必将推陈出新,更多发明,岂徒古音系本身问题得以解决而已哉?”柳亚子更是赞曰“自章太炎、钱玄同之后,在音韵学方面独树一帜的,唯建功一人而已。”

台湾国语推行者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日本占据台湾后,强行推行“皇民化”教育,禁止台湾民众使用母语。几十年后,台湾中年民众和青少年只会说日语,读日文书。1943年,中英美苏开罗会议之后,国民政府开始考虑战后台湾接收问题,决定抗战胜利后由魏建功率队赴台推行国语。1946年1月,魏建功领衔赴台,组建“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亲自任主任委员,主持国语推行工作。他通过建组织、定原则、在各县市设立国语推行所、在电台开设国语讲座、办报刊、开展竞赛等措施,全面完成了台湾国语推行工作。1948年底,魏建功婉拒台大校长庄长恭的让其担任文学院院长之邀,回北大任教,迎接北平解放。

对魏建功在台湾推行国语的至伟之功,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舒乙1994年曾这样评价:“到了台北,一下飞机,遍地的台湾‘国语声,亲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听到的口音大不一样,大有‘到家了的感觉。……全岛2000万人会说北京音的‘国语,真是一大奇迹……原来有一批从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早在抗战胜利之后,就到了台湾,抱成一团,拼死拼活地干,硬是用‘国语把台湾的语言彻底地人工地改造了,把日语的影响从根儿上加以铲除,实现了语言上的大统一。语言,在这儿,出人意料地,成了海峡两岸统一的坚强的纽带;而语言学则是祖国统一这一伟大实践的天然的先行者。”

“沧海历波涛,新字典长传百世”

在中国,说起《新华字典》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新华字典》的主编是谁。这本字典的主编就是魏建功。

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魏建功,认为中国古今的字典不是大众化的,普遍存在翻检困难、注释难懂的通病。早在建国前夕,他就萌发了全面修编中国传统字典的想法。1948年底,他邀请周祖谟、吴晓钤、张克强、金克木等人商讨,决定编制一本小字典,并将《编辑字典计划》寄给上海开明书店征求意见。叶圣陶看后认为计划很好,表示可以接受出版,由于叶圣陶被调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字典出版工作被搁置。1950年,叶圣陶建立新华辞书社,决定聘魏建功担任新华辞书社社长,编辑《新华字典》。经过2年多的艰苦工作,《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主编单位署名“新华辞书社”。此后《新华字典》再版13版,其中人教版2版,商务版11版,总印数突破6亿册。“文革”中,《新华字典》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送给来华访问的摩洛哥国王,演绎了“小国送大书,大国送小书”的时代佳话。

《新华字典》以其对字典注音准确、释意精当、义项取舍合理得到全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被誉为“国典”。著名学者朱乐耕赞为“小字典,大学问”。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撰写魏建功挽联时,用“沧海历波涛,新字典长传百世”肯定了《新华字典》对后世的影响。1998年版《新华字典》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和第三届国家辞书类特别奖。2016年荣获“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北大古典文学专业的创办者

1958年2月9日至11日,国务院学科规划委员会召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和制定规划的会议。新成立的古籍整理小组由19人组成,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出任组长,魏建功是委员之一。为了培养古籍人才,会议决定在北京大学开设古典文献专业,由齐燕铭、翦伯赞、吴晗、金灿然、魏建功等人负责筹备。北京大学召集中文、历史、哲学三系领导和资深教授研究决定,古典文献专业设在中文系,学制5年。筹建古典文献专业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魏建功的肩上。魏建功亲自担任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主持拟定教学方案:以读古文、学专业,提高古籍阅读能力为主体,以文字、音韵、训诂和目录、版本、校勘为两翼,三者相辅相成。魏建功还先后调来学生吴竞存任教研室秘书、阴法鲁任教研室副主任。

1959年暑假,古典文献专业首批招收本科生30名,研究生5名。魏建功亲自担任5名研究生的导师。授课的专任教师有魏建功、阴法鲁、裘锡生、吴竞存、向仍旦等8人,校内外著名学者王力、游国恩、冯友兰、俞平伯、王重民、任继愈、顾撷刚等。古典文献专业第一届本科生于1964年毕业,当时分配到中华书局的有12人。此后每届都有毕业生分配到中华书局工作,更多的分配到高等学校和图书馆工作。古典文献专业从1959年创办到1966年停办,魏建功始终担任教研主任。他为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古典文献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现任北大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的孙善钦教授在《魏建功先生与古典文献专業》一文中写道:“先生不负众望,以他精湛的学术思想和广博的学识把古典文献专业真正办成了一个反映本学科规律,具有丰富学术内涵的专业,填补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一个空白。”1962年,首届毕业研究生、宁波大学教授金涛回忆说:“古典文献专业‘文革前入学的几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后来大多成了古籍整理出版研究和高校有关专业的业务骨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魏先生在这方面功不可没,值得我们永久纪念。”

(责任编辑:吕文雯)

猜你喜欢
音韵学新华字典国语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2023年中国音韵学暑期讲习班”即将开班
第二届“唐作藩音韵学奖”评奖工作即将开始
新华字典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新华字典》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版《新华字典》将收入网络用语
《新华字典》背后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