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钟其
袁家骝,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之子,是我的堂伯父。
我的大伯婆樊碧英,是袁家骝博士之妻吴健雄母亲的姨母,由浏河嫁到太仓北门陈家。樊家当年在浏河开(棉)花行,陈家在太仓开木行,堪称门当户对。土改时大伯父已过世,大伯婆被套上地主帽子,所以大伯婆在“文革”中作为“地主婆”被责令每天打扫北门街,
1973年9月,袁家骝、吴健雄夫妇在阔别故土37年之后,首次返乡回到浏河。由于当时吴家在浏河已无老宅,所以吴健雄夫妇定在他们下榻的上海国际饭店宴请亲属。在吴健雄列出想要会见并宴请的亲属名单中,樊碧英赫然在目且名列前茅。太仓政府派车将要会见的亲属们送沪时,有关方面统一口径,说两位教授是毛泽东主席请来的客人,也是亲属们的荣耀,希望在交谈时要注意遵照主席的意思,大力宣传国内的大好形势,不能说不利于“文革”、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话,要为毛主席增光添彩。
据大伯婆说,一到上海,吴健雄见到与母亲酷似的樊碧英时,不由抱着大伯婆失声痛哭,大伯婆也是泪流满面。后来在袁家骝等人的劝慰下,两人才强忍悲声,但一谈起当年的往事,不由又是泪眼汪汪。吴健雄关切地问大伯婆生活得怎么样,大伯婆强忍委屈,只说还好,不要担心。但吴健雄从父母坟墓被毁中,也已看出了端倪。在宴请和合影时,吴健雄都特地把大伯婆拉到身边。就是在这次会面后,我第一次听大伯婆讲起袁家骝,说他和善大气,与吴健雄极为恩爱,对大伯婆执晚辈礼,十分尊重。并对我说,“你应该称他为(堂)伯父。”
事后我专门查阅了资料,知道袁家骝伯父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第一个证明了地球上空的中子不是来自太空,而是初级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国际上第一个特殊高频系统。科学史上承认袁家骝是最早用π-p散射证明了π介子和质子有共振现象的科学家;他在研究过热超导颗粒的穿越辐射效应时,还改进了穿越辐射探测器。诚如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冯端先生所说,我们怀着喜悦和欣慰的心情在评说以上卓越不朽成就的同时,透过它们所留下的这些历史轨迹,“看到了后面站着的人”——那就是永垂不朽的袁家骝先生!
身在异乡、心系祖国
与许多科学家一样,袁家骝伯父不仅在科学上卓有成就,也热爱祖国和家乡。
不少资料上说,上世纪70年代初,杨振宁、李政道以及由著名物理学家任之恭任团长的学者访问团先后访问大陆,“他们与袁夫妇均熟识,难免谈起,特别是任之恭曾劝他们回大陆看看”,才促成了袁家骝、吴健雄夫妇1973年的首次归国之行。
其实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此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袁家骝。我听伯父母谈论,早在1956年7月,袁家骝就与赴日内瓦出席第一次西欧核子研究中心高能加速器和π介子物理讨论会的新中国科学家张文裕、王承书夫妇相聚,并积极推进中外科学家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后来伯父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表示:“这是我们三个人一次幸福的团聚。听到中国发生的变化,了解到我们共同的朋友在祖国的一些消息,我感到非常地高兴。我相信,这一机会可能标志着西方科学家和新中国科学家之间的第一次直接接触。”
而根据吴健雄伯母说,在他们1973年归国前夕,1972年11月6日,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代表团到达瑞士,参观在巴塞尔举行的核设备及器械展览会。结果无巧不成书,伯父正好也在那里访问。于是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千方百计去找关系,终于获得陪同中国代表团参观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机会。4天后,伯父以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代表的身份,高兴地出席了中国驻瑞士大使举行的招待会。席间,他与中国大使和代表团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教授进行了推心置腹的长谈。11月13日,伯父给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副所长写信,告诉他中国大使陈先生与张维教授特别热诚与友好,还说自己已代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欢迎中国科学家来此访问交流,参观或合作一段时间。陈大使和张教授对伯父此举极为称赞,表示一定将他(们)的友好邀请转告中国政府,当然也表达了十分欢迎伯父母回国看看的意思。
正是有了这些铺垫,再加上一些外因,才水到渠成地促成了伯父母“夫唱妇随”的首次归国之行,也让我知道了自己还有这样一对伯父母,更让袁家骝伯父从此与第二故乡——太仓结下了不解之缘。
节衣缩食,振兴家乡教育
说出来大家也许不相信,伯父母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虽然收入不菲,但他們一生节俭,粗茶淡饭,家里贴着“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字条,特别是伯父几乎没有什么新衣服,内衣上还打着补丁,每次回乡都不希望为接待他们而铺张浪费。记得有一次,在家乡的接待宴会前,伯父母曾私下让亲属转达:“简单一点,我们在美国的饮食也很简单。而且年纪大了,也吃不了多少。”
但他们对家乡教育却是慷慨解囊。1988年,他们设立纽约吴仲裔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太仓明德学校的优秀师生,培训教师和添置教学设备。这个决定也推动了“太仓县吴仲裔奖学金基金会”的成立。此后,太仓县每年底对选拔出的60名优秀学子进行奖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项工作由我具体操作。
1992年5月,由他们出资建造的435平方米的“紫薇阁”在明德中学校园内落成,楼名由伯父亲笔题写。这是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用于接待外来专家学者讲学时的住宿场所。
1994年,他们捐资60万元人民币,为明德学校建造教工住宅楼24套,大大改善了明德学校教师的住房条件,有力地稳定了教师队伍。
1995年,在中小学校还较少拥有微机专用教室时,他们又前瞻性地花费43万元人民币向台湾宏基电脑公司订购了29台486电脑和一台586电脑,用以帮助明德学校率先建立微机专用教室,开设电脑课程。而明德学校也自筹资金10万元,完成了在当时具有一流水平的微机机房建设。
1997年,伯母逝世,在将伯母骨灰携归明德后,伯父临离太仓时强忍悲痛说:“在健雄逝世前夕(2月14日,农历正月初八),我们决定再向明德中学捐资200万元人民币,帮助学校建造一幢现代化的实验大楼。”听者无不动容。其后,伯父不顾80多岁高龄,亲自为实验大楼的设计、选址等问题四处奔波,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伯父决定命名大楼为“吴健雄科技大楼”,以表达对爱妻永远的怀念,并请李政道教授亲笔题写楼名。其后,我有幸多次在这幢科技大楼中听课、与会,这幢科技大楼为太仓教育系统重视科技教育、重视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就这样,伯父夫妇先后为家乡教育捐赠了700余万元人民币,并将一生积蓄都花费在了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吴仲裔基金中,二老的拳拳爱国爱乡之心让人深深感动。
为促进祖国统一而尽绵薄之力,也一直是伯父母的夙愿。特别是伯父充分利用自己所长,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而在海峡两岸的教育领域,也同样凝聚着他们夫妇,特别是伯父的智慧和心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促成太仓教育代表团成功访台。
叶落归根、魂回第二故乡
1997年,吴健雄伯母因脑溢血抢救无效而于2月16日下午1时与世长辞。这位中国人民的杰出女儿,她的遗愿之一就是要魂归故里。早在1954年,伯父夫妇在美国待了18年之后,为了工作和外出开会签证上的方便,加入了美国国籍。当时他们的儿子曾考虑是否将吴健雄伯母安葬于美国,以便自己日后祭扫。而当时台湾方面则有意让伯母安葬于台湾。最后伯父说,还是尊重爱妻遗愿,叶落归根。在叶落归根的具体问题上,伯父的家乡曾提出是否可以安葬于河南伯父的家乡,最后仍由伯父拍板决定,说爱妻生前说的叶落歸根指的是太仓。于是在当年4月6日清明之际,伯父将爱妻的骨灰从美国携归。记得他到达明德中学时已是晚上10点左右,明德的师生和各级领导都守候在校园里和吊唁大厅内,当伯父小心翼翼地打开包在骨灰盒上的真丝方巾,将伯母的骨灰盒缓缓地、万分不舍地安放于灵台之上,我的眼中也充满了泪水,耳畔尽是一片抽泣之声。在各级领导致辞后,少先队员代表将鲜艳的红领巾小心翼翼地覆盖在骨灰盒上,似乎怕惊扰了安睡中的吴奶奶……
当时将吴健雄伯母的骨灰盒暂时置放于灵堂之中,是因为太仓政府已决定要建吴健雄墓园。在建墓园的时候,是建单穴,还是建夫妻合葬的双穴墓,由于河南方面曾表示过希望将伯母安葬于伯父的家乡,所以太仓方面由明德中学校长委婉地征求伯父的意见,伯父明确表示自己百年之后要与爱妻在一起。
2003年,伯父已应邀参加5月31日东南大学的百年校庆,他还计划着再次来太关心“吴健雄大学”的进展情况……但世事难料,2月6日伯父心肌梗塞和脑血栓两种病情突然加重;2月8日其子袁纬承闻讯从美国飞抵北京守护父亲;2月11日,年届91岁的伯父终因抢救无效而在北京协和医院辞世。2月20日根据伯父生前的意愿,袁纬承将父亲袁家骝的骨灰护送到太仓明德高中,于中午12时安放在明德楼的灵堂之中。在4月5日清明节时,我们又看着袁纬承将父亲的骨灰盒安放入吴健雄墓园。袁纬承向我们表示,父亲离他而去,令他十分悲痛,但今天他又很高兴,因为父亲回到了第二故乡太仓,回到了母亲身旁,父亲将永远和亲爱的母亲厮守在一起。
由于原来的墓园建筑中缺少伯父的纪念元素,2007年4月太仓政府决定对吴健雄墓园进行改造,主要是抬高灵台的角度,并在灵台的右侧镌刻上了中英文对照的袁家骝墓志铭:“长眠于吴健雄博士旁边的袁家骝博士(1912—2003)是一个富有奉献精神的丈夫和富有爱心的父亲。他是袁克文之子、袁世凯之孙,他和健雄生活在纽约;他是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专长于辐射探测,后来致力于在台湾建立同步辐射研究中心;他逝世于他的家乡——中国大陆。”铭文由其爱子袁纬承撰写英文稿,中文对照则由太仓方面负责翻译,此外,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纪念元素。
转眼之间,伯父已驾鹤西去17载,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眼前,而他的拳拳爱国爱乡之情以及夫妻恩爱的佳话,更是让人追忆永恒。
(责任编辑:武学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