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琳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要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例题的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数学学科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投入到形式多样的丰富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联系生活,激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提供和教材联系紧密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生活知识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真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针对某些数学知识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生活联系也较紧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可以把部分教学活动设在户外,便于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认识、学习“东南西北”;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则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到超市、商场去观察、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牌,并对部分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在活动中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初步感知“小数”的实际意义等。
人教版教材中的教学主题图图文并茂,体现着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理解和挖掘教学主题图的意义,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体验中发现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如三上“时、分、秒”一课的教学主题图之一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场景,倒计时的场景也是大部分学生熟悉的、经历过的,自然印象深刻。课堂上笔者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视频,学生参与“数秒”活动,从而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时间单位“秒”之间的联系,在跟随倒计时“数秒”过程中,学生体验了“1秒”的长度,笔者也顺势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时、分、秒”进行探究、学习。
二、经历过程,做数学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机会,引导他们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对数学知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达到对数学知识深化理解、牢固记忆的目的。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经验也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认识计数单位“十”是“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难点之一,教学中笔者帮助学生亲历“十”这一概念建立的过程:(1)自由摆。让学生在桌上摆出12根小棒。这时,学生摆放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零散的。(2)按要求重新摆。笔者提出要求,要让其他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12根,应该要怎样摆?学生可以自己摆,也可以同桌间商量着摆。(3)交流。请几个不同摆法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4)小结。师生总结哪种办法最好及其理由。学生回答“一边10根,另一边是2根”。(5)提升。10根扎成一捆,表示一个“十”,再摆2个一根。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展示不同的摆法,再比较,亲历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确实体验到了“10根扎成一捆,再摆2个一根”的好处,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就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2”的组成学生也就能轻松理解,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11~20”各数是1捆再加上几根就行了。这种办法不是笔者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体验、探索而得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又如,“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如何能够真正理解“完全重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剪一剪、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发现、再创造,通过积累较多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让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真正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三、回归生活,重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间与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联系紧密的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应用知识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笔者让学生当一回设计师:“有一个客厅长6米、宽5米,现准备在地上铺上方砖。请你到市场上了解一些地板砖的型号与价格,做好记录,设计一种既美观又实惠的方案。”在学生学习完“平均数”后,笔者布置学生了解并计算自己家里一年平均每个月的用水量和用电量。“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总结阶段,则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尝试回答“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这一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题目具有开放性,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又可以从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预设生成,共精彩
预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做好预设工作。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生成”,“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生动可变性,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交流、质疑、意外,有时是由一些错误的思考方式生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资源。预设弹性化目标,预设学生的多种思路,预设阶梯型练习等,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才能将课堂引向精彩。
五、巧用评价,树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积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有目的地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及方法、参与学习活动情况、成果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增强主动学习的信心。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发现、挖掘他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并对其予以肯定、激励。评价宜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你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希望继续保持”“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众不同,老师都没想到”等等,学生具有愉悦的心情,感受到参与学习、探索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情感。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树立起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