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靓
当今社会,师生关系已不仅是以前的“师道尊严”,更多的需要教师从儿童立场出发,打破“弟子不如师”的制度权威,用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来塑造个人权威。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应平等、正面交流,只有亲其师方会信其道,“不敢管”的“无感”、“不会管”的“无心”、“管太多”的“无趣”都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一、师生关系的现实审视
教师与学生是不同的生命个体,虽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迥异,但在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成长。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班级内部人际关系的良性發展,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及品格素养的提升。反之,恶性、教条的师生关系则会阻碍师生共同的发展。然而当下师生关系确实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交往目的功利化,缺乏生命意识
教育的根本旨趣是让人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激发人的生命感,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师生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如果师生交流的内容只停留在知识讲解、技能教授,忽视师生心灵、情感、精神上的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只是单向、线性、机械的课堂问答,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会功利化,变成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
(二)交往形式单一化,淡化情感体验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既然是人就有情感的存在,倘若离开情感、离开爱,这样的教育就会变得冷冰冰。同样,师生交往缺乏情感交流,教师一味遵从“师道尊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去了解学生世界、儿童需求,就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甚至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交往内容狭窄化,忽视协同发展
很多人认为师生交往内容仅局限在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格格不入,无法协同发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言堂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其思维,制约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的组织、引领作用被弱化,会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散漫,教学质量被削弱,导致学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可见极左、极右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师生“双主体”协同发展值得考量。
二、师生关系的突围路径
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尊卑关系,而是左右间的平等关系。俗话说“母慈子孝”,对应到师生关系中,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也应是:教师爱生如子,学生敬师如母。师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教育教学互动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一)突显生命意识,重构师生关系认知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其目的在于激发个体生命价值感、存在感。从教师层面来说,提高教学质量不再是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教书的同时育人也很重要。教师需时时以“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求自己;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要由客体化变主动化,要有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求教的意识。因此,无论是“师道尊严”还是“生本自学”都不太适合作为师生关系的定位取向,因为两者都没有回归生命本身。
1. 仁爱之心是师生关系重构的基石。仁爱之心是师生和谐发展的基础。仁爱之心使教育变得有温度,教师对学生不仅多一份爱,还多一份包容。教师除了职业规范要求、职业道德本能、高度责任意识外,外部各类考评方式、舆论导向,都预示着师生间是充满关爱的平等关系。
2. 思想建设是师生关系重构的保证。教师需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育人还需先育己。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教师”理念内化于心,才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用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生成,最终将这些思想观念外显于行,达到师生双方步调一致、协同发展。
3. 强化师资是师生关系重构的条件。教师不仅需要品德高尚,还需“技高”,令学生钦佩。教师要想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正确的引领示范,就需要不断地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新教育理念、了解学生动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为教师创造再学习、再充电的机会外,教师自身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里的学习不仅指最新的学科知识理念,还指学生的“话语”,学生的“视界”。教师只有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
(二)构建情感对话,重塑师生交往路径
双向对话才是师生交流的有效打开方式,单向的“师说生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书信交流,拓宽师生交往的广度。师生交往除了口头交流,还可以笔头沟通。书信常常可以解决师生交流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麻烦,可以将师生双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表达得更充分。同时书信交流还可以避免有些信息的公开,保护学生的自尊,保留学生心中的小秘密,促使学生信任教师,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吐露心声。
某学生成绩优异,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近日成绩下滑严重,班主任向该生询问情况,该生总是不吱声默默流泪,沟通效果不佳。思来想去,班主任决定给该生写一封信。终于,该生在信中吐露了心声。原来,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导致班级一些成绩与之相近的同学总是对她冷嘲热讽,说她是“笨鸟先飞”,甚至恶作剧,在她的书上写“×笨蛋”。班主任借此契机组织开展了“我努力,我光荣”主题班队会,教育学生良性竞争、努力拼搏。
2. 主题活动,挖掘师生交往的深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呈现出的特点,设计主题系列活动,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设计班级文化标识,增强班级凝聚力;从班徽、班歌、班训到班报都放手让学生讨论、设计、形成。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班级里一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在组内研讨过程中也能表现出积极参与、乐于表达的一面;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在活动中却表现出独特的天赋。经过这一系列班级文化主题活动,师生间的距离在拉近,师生间交流的内容在深化,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 沟通技巧,加大师生交往的力度。师生间交流沟通的技巧需建立在教师对学生该年龄段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既要充分尊重生命个体,与之平等对话,还需意识到学生与成人思维方式的区别。教师如果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都采用一样的交流方式,就不太明智了。例如,有的学生天生执拗、好面子,如果教师采取直面批评、强势压迫的方式与之交流,他们会因不服气而与教师产生正面冲突,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恶化。面对这一类学生,师生交往时教师不妨考虑课上幽默处理或课后处理的方式,这样师生交流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