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展开教育脱贫新画卷
——庆阳市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04-09 06:07
甘肃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环县庆阳庆阳市

○本刊记者

庆阳地处陕甘宁三省交会处,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独特多样的地势为这片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神秘感,同时其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如何夯实教育脱贫根基,保障学生所需,激发教育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成为庆阳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庆阳始终秉持“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总体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任务统筹谋划、精锐出战、创新协作,全面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在接受教育方面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问题,全力保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圆满收官。

精准帮扶 稳抓控辍保学工作

近年来,多子女上学一直是造成农村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庆阳市聚焦任务,精准施策,进一步健全行政督促复学、学籍信息核查和特殊群体关爱等机制。全面落实辍学学生登记与书面月报制度、劝返复学学生“一生一案”制度,切实提高了“控辍”工作实效。因地制宜促进初中职普教育融合,有针对性地防止初中生辍学。

据统计,庆阳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344461人(建档立卡76346人),无一人失学辍学,累计劝返学生534人,对249名有接受教育能力但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开展送教上门。精准识别认定,全面落实资助政策,2017年以来,累计落实资助资金25.62亿元,惠及学生338.66万人次,做到了“应助尽助、不漏一人”。

环县探索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为补充、社会力量捐资参与的贫困学生救助长效机制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资助政策的全面落实,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经济困难。不仅如此,环县还积极推动优秀大学生结对帮扶本校留守儿童“好伙伴·共成长”关爱行动,重点采取“12345”措施(建立一本台账、加强两方联系、做好三项培训、组织四类活动、开展五个行动),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镇原县针对学困生、特殊家庭学生、特异体质学生制定“一生一策”帮扶方案,落实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三对一”帮扶措施。对学困生深入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并根据兴趣特长,促其个性发展。目前,镇原县有学上的问题已解决,“两免一补”和营养计划都做到应享尽享,该县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实现了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

多措并举 夯实教育脱贫根基

“聚力教育脱贫,阻断代际传递”,在庆阳市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的《教育脱贫政策资料汇编》等系列宣传手册的封面上都印有这12个字,它们与红、灰色的两颗心形图案相互重叠呼应,形成了代表庆阳脱贫攻坚工作的独特徽标。“红色心形代表为决胜教育脱贫攻坚而日夜奋斗的人们,灰色心形代表广大盼望着早日脱贫致富的人民群众,双心相互辉映,既代表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决心、信心,也代表了我们教育系统全体党员干部、教师与每个学生、每个家庭始终心连心。”庆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石环周说。

为切实夯实教育脱贫根基,近年来,庆阳市从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校际、跨区域教育资源帮扶协作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是《圆的面积》,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学焕发活力。”在华池县城关小学首届“青蓝杯”说课大赛上,教师刘志锋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说课,赢得台下教师的阵阵掌声。看到台上青年教师选手的精彩展示,活动组织者兼指导教师崔振玲内心备感欣慰。

拥有30多年教龄的崔振玲,是天津市北辰区高级教师。2019年8月,她来到华池县城关小学支教。初到城关小学,崔振玲了解到学校教师缺口大、数学教学薄弱,主动承担起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崔振玲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巧妙融入东部先进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她还与学校的贫困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学生制定训练方案,定期家访,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习成绩迅速提升,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崔振玲与华池县城关小学之间的支教帮扶成果仅仅是“天津—庆阳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推动东西协作任务落实,确保协作质量,庆阳市积极与天津市精准对接,创新思维,制订了人才交流“3617”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结对子”的方式,借力天津市人才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教师交流学习、学校结对帮扶以及各类社会援助。

不仅是跨区域合作,为进一步深化校际间的协作,今年,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印发《庆阳市西峰区“名校+”工程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面向全区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结合实际,将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雄厚、质量一流的学校作为“名校”,将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作为“+校”,组建一批“名校+”教育联合体,形成“名校”引领“+校”优质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与此同时,庆阳聚焦就近入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依托“全面改薄”工程,2014年—2018年,累计投入24.99亿元,改善了1397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20条底线”要求,农村孩子都能就近入学。2019年—2020年,投入2.9亿元,改造80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161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投入6450万元,实施教师周转宿舍项目7个,温暖工程项目165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守望传承 红色教育浸润心田

位于环县曲子镇北街的习仲勋红军小学,其前身为曲子小学,始建于1936年,是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曲环工委工作期间创办的第一所小学。

走进学校,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学校把东面文化墙取名为“红色故事墙”,采用创作绘画的形式,分11个大板块,再现了习仲勋同志在环县艰难而光辉的革命历程,以及红军长征途经环县时与环县人民鱼水情深的场景;西面墙,学校把它取名为“红色成长墙”,同样采用创作绘画的形式,分“红色主题”“国学经典”“养成教育”三部分,共15个板块,展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人物等。走廊文化同样以红色文化为主,一至四楼走廊分别以“红色的记忆”“可爱的家乡”“光辉的历程”“不朽的灵魂”为主题,每层走廊均布置有13~15幅图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展现了环县的红色旅游胜地、环县的特产资源、党的发展历程以及曾经在环县战斗过的革命先烈照片。

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的学生在上课

每天,从师生们走进大门的一刻起,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氛围。学校利用6间教室共120平方米布置了习仲勋环县革命史展室,分8个展区,用200多幅图片和大量的文史资料及部分实物、场景,讲述了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一个个悲壮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学校在让“文化上墙”的同时,也做到了让“文化下墙”。旗帜鲜明地推出了“走进红色历史,了解党史国情”“阅读红色书籍,提升精神素养”等七大红色主题活动。围绕主题开展了红色歌曲演唱大赛、红色故事会、红歌伴舞大课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味红军精神,感受红军精神,继承红军精神。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是在南方各个根据地沦陷以后,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的红色教育分享课上,高二年级学生刘若菲正在用洪亮的声音向师生们介绍南梁精神的历史起源,每周五,在该校的南梁精神教育馆里,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

将红色文化贯穿于日常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不仅有习仲勋红军小学与北师大庆阳附属学校。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华池县列宁学校,嘱咐孩子们勤奋学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1年时间过去了,传承红色基因,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必修课。近年来,学校将红色教育与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历史资源,开发了多门红色校本课程,将红色火种根植于学生心中。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作为“南梁精神”的诞生地,如今,在庆阳市的各个学校,红色教育已融入日常班会、历史课和道德与法治课中,使红色文化的学习成为常态,渗透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在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环县庆阳庆阳市
环县皮影之十二生肖(三)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中秋节
Our Best Friend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庆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探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