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受邀分别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的阅兵观礼。在2019年10月央视《面对面》节目中,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描述大阅兵,活泼幽默,很快上了微博热搜,不到8小时,话题阅读量就破亿。
去中国学中文
1974年,潘维廉加入美国空军,两年后被派往台湾地区,成为冷战时期的驻台美国士兵。
1978年,中美即将建交,美国从台湾撤军,潘维廉回到美国。当时美国设有特别调查办公室(OSI),培养反恐人才,潘维廉被选中,接受了4年特训。后来,他去了土耳其等中东地区,在那里知道了“恐怖主义”,但也了解到美国曾参与推翻伊朗政权。
“我开始思考到底谁是恐怖分子(国家)?恐怖分子杀人干坏事,媒体竞相报道,全世界都很愤怒,但我们也曾杀死几千人、几万人,却没人管。我为了和平去当兵,以为做了好事,卻看到我们国家破坏了很多外国的政府,把这些地区搞得乱七八糟。”于是,潘维廉退出了特训。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他选择重回校园,读了跨文化专业的硕士。后来,他认识了在台湾长大的美国女孩苏,他们很快步入婚姻殿堂。
硕士毕业后,潘维廉又读了管理学博士。一开始,他帮教授打字,收入微薄,1小时只挣4美元。他找到一名同学,一起搞股票、做金融,第一年亏本,第二年上了轨道,到了第三年,公司就有了200多人。他和妻子的生活也渐渐安定下来。“是时候圆梦了。”潘维廉决定,卖掉公司,去中国学中文。
“荣誉公民”
198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许多外国人来此发展。厦门大学是当时全中国唯一一所允许外国人偕家属进校学习的大学,而海外教育学院则是中国第一个开展对外教育的学院。1988年,32岁的潘维廉成了厦大海外教育学院的一名留学生。
为了跟上经济特区的贸易发展,厦大管理学院准备开设全国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中心,请在美国受过管理学训练的潘维廉授课。那时,中国的管理学还在起步阶段,教材大多使用国外课本,厦大采用加拿大的教材,但潘维廉很快发现了问题。“这些教材讲到国际贸易时都说是为了贸易自由,但实际上很多是政府在背后起作用。”潘维廉去图书馆找资料编课本,这也成为日后全国第一套MBA教材的雏形。
在学生和同事眼里,潘维廉不是老外。在厦门待了几年后,潘维廉就爱上了这里,决定在此定居。朋友开他玩笑:“一个外国人,为什么留在这里?你随时都会跑的。”潘维廉说:“你不相信?我申请永久居留证给你看。”1992年,潘维廉找到校方,说明自己想申请永居。当时没有外国人申请过,他反复申请了三四次,终于获批,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拥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厦门,潘维廉常给他们介绍本地生活,最后干脆写了一个小册子,复印给他们。这本小册子成了后来的畅销书《魅力厦门》。2001年11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潘维廉颁发“福建省荣誉公民”证书。习近平建议他写写省内的其他城市,比如泉州,这便有了另一本畅销书《魅力泉州》。
刚到中国时,潘维廉就常给在美国的家人朋友写信,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1999年,他得了癌症,在香港求医住院,当时的省长习近平派人到香港看望他并带话:早日康复回家。潘维廉鼻子一酸,哭了出来:“我不是有钱入,也不是大人物,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2018年,潘维廉从那些信中选了47封,出版《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并给已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写信道谢,随书寄送。2019年2月,习主席给他回了信,还在祝福语中嵌入了两个福建地名:全家“福安”,一生“长乐”。
常有人对潘维廉说,厦门是你的第二故乡。潘维廉听到后摇摇头:“不,它是我的第一故乡。我在中国已经待了31年。”
(摘自《环球人物》 陈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