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思维训练又被称作思维的教学,大意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方案和目标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一种提升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质量活动。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课前演讲是否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案?
笔者是南京一名中学教师,南京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是“三切四看”,“三切”为完全切题、基本切题、不切题,这“三切”决定文章是几类卷;“四看”为看选材、看结构、看语言、看立意,其中一项较好,可以上浮半档(3—4分),两项以上,分数可上浮一档(7分),如果是基本切题的文章最高只可得37分。由此不难看出,是否切题才是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审题训练成为重中之重。
虽然每次作文讲评课时教师都会进行审题的相关训练,但是时间有限(一学期也就几节作文课),所审的题目亦有限(一节课四十分钟也只能审几个题目而已),学生的依賴心理较重,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思考。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更好地审题呢?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呢?笔者在初三时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让学生以“我来审……题目”为主题进行课前演讲。教师讲授不如学生主动品悟,学生得到方法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课前演讲将时间化零为整,将每节课的三分钟好好利用起来,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演讲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先做具体示范,以几个题目为例,告诉学生“我可以这样审题”。
(2)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可以是历年各地的考试作文题目,也可以是自己编写的作文题目。选定题目后,自己尝试品读题目。
(3)课前将题目写在黑板上或是PPT展示(注意一定是课前,这样会给所有同学思考的时间),演讲时谈谈自己是如何审析这个题目的——“我是这样审题的”,其他同学做记录。
(4)将自己的写作思路、大体框架讲述一下——“我会这么写”,或者直接选择优秀作文来朗读。
(5)同学点评,说说听后感受,也说说自己会如何审这个题目,或说说自己会如何写这篇文章,或者点评文章的优缺点,班级交流。
(6)教师点评。学生看到题目,不是简单读完即止,而是懂得将题目中的每个词认真研读,以求捕捉到更多有用信息。如一个学生准备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共度好时光”,她是这样解析的:
“共”,写作对象在两人及以上才可以;“度”,表示“过”,描写的重点应放在“度”上,要写的是一个过程(长镜头);“好”,在“美好”之意的基础上,可以发散出“快乐”“温暖”等意思;“时光”,是一个时间段,可以展现积极意义或者价值。
总的来说,要注意选材,不落入俗套,不能过于“雷同”。可以举与儿时玩伴、同学或宠物度过的好时光等例子。这样认真品读过后,会发现其实有很多素材可以写,而且也明确了哪里应该重点突出。
通过课前演讲的训练,学生在审题时更注重题目与导语的重要性,逐字逐句品析,思维也更为严谨了。
有些题目看似完整,实则只是展现了冰山一角,这时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发现更多的东西。如一个学生是这样解读“琢磨”这一文题的:我先问问自己,这个题目完整了吗?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题目看似完整,实则少了主语和宾语,即谁琢磨什么,接着我又问了自己三个问题:琢磨是什么?为什么琢磨?怎样琢磨?这样问过以后,我就知道文章应该明确“谁琢磨什么”,“为什么琢磨”便成了事件的一部分,因为不完美而要琢磨,或者事情没弄明白而要好好想想,“怎么琢磨的”便是文章着力打造的细节,具体展现打磨的过程或者想的过程。
同样的,2014年南京中考作文题“只是因为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写作本文不仅要围绕“因为”来谈,更应展现题中欲引出的“所以怎样”,如写“只是因为那条路”,要表现路使“我”产生了怎样的转变或者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者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辩证地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问自己题目真的看起来完整了吗?可以将题目审得更加清晰,思维也就更加有深度了。
在这次课前演讲中,笔者要求每位演讲者课前将题目写在黑板上或是投影出来,这样所有同学是先看到题目,主动思考,然后再去倾听,而不是被别人的解读先入为主,少了自己的想法。
如一个学生解读2017年苏州中考作文题“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她先是解读题目:青春的绿色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春天的绿色,充满了勃勃生机,富有生命力,充满希望和朝气。而“征途”必定带着点艰辛、阻碍和困难。面对阻碍、挫折,我们又该怎样呢?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用“勇气”“勤奋”“坚持”等一切正能量去覆盖成长之路,并战胜挫折。接下来,她又提供两个写作角度。一是青春意味着永远奋斗下去:尽管前面布满荆棘,尽管前路漫漫,我们也要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用我们奋斗的青春把前路的荆棘变成活力的海洋。二是青春需要自信:自信来源于对自己实力的准确认识,来源于对未来的憧憬,自信会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梦想插上翅膀,让信念在蓝天上翱翔。
同学们听完她的演讲后,又积极思考,补充自己的想法。如要脚踏实地在征途中坚持下去:走出沙漠,前面将是铺满鲜花的绿洲;登上高峰,脚下将是尽收眼底的山色;然而要实现这些,心中必须要有一个信念——坚持不懈。再如活力四射,张扬自我。可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写自己在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写自己在舞台上的引吭高歌,写自己夺冠时灿烂的笑容,也可畅谈自己的理想,抒写青春的激情。
这正符合课标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一要求。同学们集思广益,使得整个题目更加立体,更加容易驾驭,同学们的热情更高,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
(栏目编辑:顾晓白 周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