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推理能力培养例谈

2020-04-08 09:28:54王新芳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交朋友草木情境

王新芳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在第二单元学习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推理是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语文学科又特别注重在生活中实践和运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其中合情推理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思路、发现结论。这与语文学科倡导的学生理清文脉、质疑探究的思维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学科指导用书》将学生语文学习应达到的“能力层级”进行了如下描述:

A.识记——识别,记诵,积累语文知识和经典作品。

B.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领悟文本内容,根据要求提取信息,做出解释。

C.鉴赏——评价阅读材料,并作鉴别、欣赏。

D.表达——运用语言文字完成指定要求。

E.探究——质疑,探讨,有所发现和创新。

其中B等级的“理解”与E等级的“探究”均会涉及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样的阅读与理解才更加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下发展思维力。“语文学科推理能力”应该拥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条理清晰。理清文章脉络,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要想思维缜密、合情推断都必须先理清文章脉络。第二是信息全面。关注文章中显性及隐性信息,勾连前后语境,辨别筛选。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语文学科推理能力,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关注问题情境

笔者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问题情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梯度的问题,并能够自我分析、比对归纳,从而解决问题;另一类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成”挑战教师的“预设”,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教师则要引领学生探索思路、共同发现结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如在学习七下第三单元之前,笔者让学生打开教材目录,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均是“写人”单元,仔细阅读目录,进行比对、提出问题,并尝试给你的问题找出适切的答案。

学生先尝试独立提问,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出两个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并阐述本小组推荐的理由。比如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小组推荐问题1:一、三单元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小组推荐问题2:从课文标题来看,两个单元的选文有所区别,编者如此编排有何意图?

学生分析,虽然两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写人的文章,但第一单元主题是“群星璀璨”,即文章的写作对象都是各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而第三单元主题是“平凡人物”,都是有关小人物“光辉”的故事。沿着这个问题情境,学生继续推理,两个单元配套的写作任务,一为“写出人物的精神”,能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彰显人物的精神风貌;一为“抓住细节”,小中见大,展现平凡人物的品格光辉。所以,编者是有意识地从“伟人”与“小人物”两个视角来编排单元,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非凡气质和普通人的精彩生活。

2.利用生成,审辩推理

思维开放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会“跳脱”出教师的“预设范围”,现场生成出一些值得探究推理的问题。此时的生成异常珍贵,因为这不仅能催生教师的课堂智慧,而且能激活学生审辩推理的高阶思维。

在自读汪曾祺《昆明的雨》时,学生读到“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时,对“长”的读音产生了分歧,有学生读cháng,也有学生读zhǎng。教科书的随文注解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音。如果此时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那么就会错失一个提升学生语文推理能力的机会。不妨让学生自己探索、提供佐证、得出结论。笔者要求学生首先做出判断,然后有理有据地论证,使得自己的推理逻辑严密;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多元思考,笔者要求学生在阐述理由时避免重复或雷同。

生1:我认为是念cháng,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孟夏草木长”放在“城春草木深”之后,“深”是形容词,幽深的意思,在这里指草木茂盛。从对仗角度看,“长”也应该是形容词,茂盛之义。

生2:我也认为念cháng,书下注释说“孟夏”是夏天的第二个月,我觉得草木在春天应该生长得差不多了,到了夏天不会再生长,所以是读cháng。

生3:我认为念zhǎng。先来说说我不赞同他们念cháng的理由,这两句诗原本就来自不同诗人的作品,一为近体诗,一为古体诗,只是都写到了“草木”,但这两句诗并不存在“对偶”之说,所以我觉得不能强求两者句末词性相同;“孟夏”确实是夏天的第二个月,但此时正是草木发荣滋长、佳木繁荫的时节,不能说草木不再生长。我认为念zhǎng的理由是,杜甫的诗句写的是草木的静态之美,而念zhǎng时,陶渊明诗中的草木就有了欣欣向荣的动态美,一静一动让文章更有画面感。

这个问题情境来源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当教师要求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据理而析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充分利用书上的助读系统,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特别是生3的分析,他不仅能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能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一一反驳。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依托问题、言之有据,那么推理就很有价值。

二、发现隐含信息

在语文学科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以此佐证自己的分析与评价,最终得出结论。这需要学习者全面搜索文本中的信息,只是有的信息一望而知,比如标题、文眼等,但有的信息则需要联系语境,于细微处发现。发现信息之后,还需要一个辨别甄选的过程,把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撑的信息保留,多余或干扰信息则放弃。

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小石潭记》在“预习”部分写道:“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学生疑惑于编者为何用“探山访水”而非常见的“游山玩水”?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助读系统,捕捉相关信息,并且将有用信息挑出,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原来有的信息会暗藏在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中。师生共同得出:

首先,《永州八记》所记载的山水,即柳宗元游历之处,大多不为人知。如本文所记小石潭需要游览者“伐竹取道”,才能“下见小潭”。这个过程原本就需要“探访”;其次,柳宗元贬谪于永州,愿寄山水以解心中郁结,山水一如知音慰藉游历者心灵。作者视山水为朋友,用“探山访水”表示庄重,“游山玩水”过于轻慢;最终,永州山水成就柳宗元,促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亦不负永州山水,两者相互成就。所以用“探山访水”更贴切。

三、逻辑链条严密

2018年笔者参加江苏省“基于证据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当时所帮扶区县12所学校的教研组长困惑于“学生表达很随意”“口头表达能力欠缺,导致书面表达混乱”,一致认同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并杜绝“以词代句”的现象。但笔者以为这只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第一步。要想较好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的推理能力,在表达时厘清逻辑链条。

以当时会场上,一所学校教研组长提供的题目为例:

班级举行“我愿与他/她交朋友”的读书活动。请从以下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先写出他/她出自哪部名著,然后再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愿与他/她交朋友的理由。(50字左右)(4分)

备选人物:沙僧、鲁智深、简·爱、阿廖沙   、保尔·柯察金

我愿與______交朋友,他(她)是《______》中的人物形象,我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

有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愿意与简·爱交朋友,她是《简·爱》中的人物形象,我愿与她交朋友的理由是:简·爱是一个才女,在她童年遇到挫折及成年后与罗切斯特感情上遇到磨难时,她特别坚强果敢。

我们会发现,这个回答在形式上是符合题干要求的,但是在内容分析上完全不符合逻辑,其理由支撑依据是简·爱遇到挫折与磨难时的坚强果敢,结论却是才女。这就不顾推理前后的逻辑严密性了。此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理清问题中的逻辑,无论是因果关系还是类比关系,中间都需要符合逻辑。这样一来,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推理,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交朋友草木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草木深
都市(2023年6期)2023-12-28 07:56:42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与“都”交朋友
草木皆有
草木深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12
与『和』交朋友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