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2020-04-08 01:26王瑾瑜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就业能力

王瑾瑜

【摘 要】近年来,随着艺考热的不断上升,艺术类毕业生人数逐步增长,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以戏剧艺术学院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开展调研、访谈,分析现今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和能力缺失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更好地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其就业率。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133-02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每年剧增,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严峻。每年的六月就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201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 834 万人,较2018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据中国社科院 2018年《社会蓝皮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生的就业形势更是十分严峻。在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位居榜首,所以很多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就会辞职,工作更换频繁,常常处于待业状态。对于学工队伍的一线辅导员来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文化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职业现状和前景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艺术学院2016-2019年毕业生就业数据看,2016年毕业生为311人,就业人数为298人,就业率为95.82%,灵活就业率为13.2%;2017年毕业生为324人,就业人数为315人,就业率为97.22%,灵活就业率为14.1%;2018年毕业生为336人,就业人数为332人,就业率为98.31%,灵活就业率为9.1%;2019年毕业生人数为255人,就业人数为245人,就业率为96.08%,灵活就业率为15.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就业数和就业率几年来波动不大,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人数占有一定比例。

(二)戏剧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1.职业选择自由。艺术类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大都崇尚自由,不愿受管制和约束,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他们就业最显著的特点是“自由职业者”比例高、就业形式灵活。根据四年来艺术学院毕业生去向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就业行业分布中,教育、娱乐业等行业排名靠前,自由职业是艺术生毕业一年内较多的一个就业渠道,他們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自主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随着毕业时间的增长,他们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感不断提高,在毕业三年之后,逐渐倾向选择稳定的长期工作。

2.各专业就业冷热不均。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是否对口,一部分专业学生往往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开始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兼职,比如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等这些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可观。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他们更倾向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或者去培训机构从事教师行业。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等专业大部分是高质量就业。而一些艺术类传统专业由于其社会适应面较局限,这些专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坚持从事自己所学的,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

3.择业就业受地域性影响。受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成为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择业地点的首选。以我院舞蹈表演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多数选择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舞蹈团工作,这些城市的艺术类人才需求大,就业空间前景广阔,吸纳毕业生能力强。相反,偏远地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就业市场狭窄。

二、艺术类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就业地域性强、就业观念淡薄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淡薄,一是因为艺术类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不健全,对人生目标不明确;二是艺术类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不着急就业。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求职能力欠缺

部分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足够重视就业指导课,没有得到有效的就业择业引导教育。还有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和当前就业形势不了解,自我期望过高,就业观盲目从众,选择工作时过多在意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受艺术类学生自身性格影响,一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愿意服从管理,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知识,缺少主动创业意识

艺术类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市场形势理解不足,创业准备不够充分,对创业信息的了解也表面化。目前高校团委和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创业平台和机会,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关注,尤其艺术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四)给予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

艺术类大学生求职渠道有待拓宽,目前学院的就业服务工作,主要是举办校园招聘会,引导学生参加企业宣讲会。综合类大学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多为综合类的,艺术类专业对口单位较少。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辅导员承担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然而这些辅导员是非艺术专业,在就业资源、就业渠道和经验方面所给予的帮助有限。

三、提高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对策的思考

(一)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就业水平

学生作为就业的主要参与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学好专业知识,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中勤于思考,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既培养良好的艺术造诣,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学院建立以提高就业力为核心的培养机制

针对目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学校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从艺术类专业的实际出发,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艺术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校企合作,提升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拓展就业途径的新方法,学校通过与用人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培训、定期组织学生到单位学习实践,同时利用小学期等机会邀请负责人到学院开展讲座与讲学,为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综合竞争力打下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企业加深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实力的认可。

(四)依托专业比赛平台,历练学生综合能力

辅导员应该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历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就业择业规划有意识地与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模拟面试大赛、专业技能展示、简历设计、人物访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结语

艺术类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尤其在就业观念、求职能力和创业意识方面较突出,我们作为辅导员,应从培养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拓展校企合作途径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董艺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引导研究[J].艺术教育,2014(10).

[2]陈淑爱.浅谈如何提高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J].时代教育,2017(9).

猜你喜欢
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就业能力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中管弦乐的选修教学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