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锋 李力强 胡钰颖
[摘要] 根据中医临床医师培养特点和名中医成才规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同时,通过借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路径,解决中医师承教育缺乏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综合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解决中医师承教育时间、空间和师资限制问题。有效突破中医师承教育带教老师不足、培养标准不一、医院难以大规模接受临床见习生、学校教室与教学医院距离远、患者不愿在除主诊医生外暴露身体和病情等中医临床医师规模化培养的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 中医师承教育;现代学徒制;信息化教学;名中医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03-0166-0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systemat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TCM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linician training and the law of nurturing famous TCM doctors, in the meantime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mode of handing-down teaching of TCM, and by referring to the new concep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mode and the way of develop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ime, space and teacher limitations of TCM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by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remote video teaching system,. To effectively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in TCM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and large-scale clinical training, such as insufficient teachers, different training standards, the difficulty for hospitals to accept clinical interns on a large scale, the far distance between school classrooms and teaching hospitals, the difficulty that patients are unwilling to expose their bodies and conditions to people who are not their attending doctors. To promote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of TCM;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Famous TCM practitioner's studio
中医师承教育亦称之为“中医师带徒”,最大特点是“师承”,老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带学生,将中医临床诊疗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以中医临床诊疗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于一体,属于典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1]。师承教育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重视传统文化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及高尚医德医风的培育。
1 推进中医师承教育的意义
几千年来,中医医师的培养以传统“师带徒”的师承授受方式为主。长期的实践和历代名医成才之路证明,师承教育是中医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为中医学的延续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与现行院校教育主流的中医教育模式相比,师承教育形式培养的中医医师能更好的胜任中医临床工作。一些有经验的高水平老中医认为,从某些角度上来看,只有师承教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医师[3]。因为中医脉诊、舌诊等四诊方法以及“针刺得气”等针灸技术,如果没有老师在临床过程中根据具体病例一对一指导,没有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仅仅靠个人看书学习和体会非常难以掌握。2017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4]。这使得中医师承教育具备了法律依据。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写入法律,这也是比较少见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统领,以解决中医药师承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中医药师承教育政策机制建立为支撑,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逐步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为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可见,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势在必行。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和有效途径,是一种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学术传承规律的独特教育模式。将传统“中医师带徒”融入到现代院校教育之中,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按照现代医学教育学规律,构建系统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使其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对提高中医人才培養质量有积极意义。
2 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不足
传统“中医师带徒”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局限性[5]。一、建立在封建家族观念下的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受限于一家一派的经验,学徒的知识架构和认知能力有限,临床思路一般比较狭隘,不利于临证能力的整体提升和综合素养培育。徒弟受老师的学术思想影响较大,加之容易先入为主,大多偏重一家之言,在学术思想上难以兼收并蓄、博采众方。还有极少数师傅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太过强调个人学术水平,过分鼓吹本人经验能力,从而限制徒弟的眼界和进取之心。二、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技术规范。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有高低,教学经验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没有限制,教学方法没有规范,没有统一公认的评价标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师傅和徒弟都是随心所欲。因此,徒弟的临床能力水平整体提高受到限制,教学质量得不到控制,培养过程的重复性较差。三、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人数有限。一个师傅只能带三到五个徒弟,针对性较强但培养效率比较低,培养周期又很长,难以适应现代化大规模、规范性、开放性教学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中医人才的大量需求。四、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近现代以来,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带来冲击和挑战。中医学若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自我探索改革,发掘、传承、发展、创新并重,但传统“中医师带徒”生源质量高低不一且多为从医者,相关学科知识相对比较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会影响中医学的变革和发展。综上所述,探索一种既能发挥传统“中医师带徒”培养模式的特色优势又能避免其局限性的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3 现代学徒制对中医传统师带徒的启示
近年来,职业教育掀起现代学徒制改革的热潮,逐渐成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模式。教育部2014年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为现代学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育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突出系统设计,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等的科学设计[6-8],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9]。从而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既具有传统“师带徒”的特点,跟师学习,理实一体,注重实践,同时又具有院校教育的特点,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能有效弥补上述传统“师带徒”模式第一、二点的不足。
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规范程序,首先深入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业企业调研、座谈,全面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中医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然后再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特点,制定科学的中医师承教育培养方案[10,11]。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为基本依据,加强高校与医院的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培养,根据中医临床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和不同层次代表性医院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学标准,编写特色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和考核评价等。一般由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合作医院通过师承教育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医临床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实行校院协同育人、一体化育人[12]。
4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师承教育中的应用
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学徒制有一个共同的瓶颈问题,其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需要较小的师生比例和真实的学习场景。特别是性命攸关的医疗卫生工作,不像工业生产一样可以規模化发展、流水线式作业,同时医生、医院要把更多精力和资源用在防病治病上,难以大量开展“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由于病人临床症状变化多端,医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实现统一、标准化的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13]。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要求,学校在师承教育改革上创新性的运用网络视频教学系统,建立基于名中医工作室的远程视频教学平台,有效突破了师承教育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特别是较好解决了师承教育带教老师不足、医院难以容纳太多实习生、患者不愿在除了主诊医生外的人前暴露身体和病情等中医临床医师规模化培养问题。
4.1 完善医教协同培养机制
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校院一体建设和发展,完善学校与附属医院人员互聘共用机制,建立教师流动岗位。专业课教师与附属医院医生合二为一,实行一人双岗制度,教师既具备教师资格又具备医师资格,既承担教学工作又承担临床工作。学校专业课教师、附属医院医生均有教学任务和临床任务要求,教学和临床工作量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用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医院设立符合现代化信息教学要求的教学场室,教学设备与医院设备资源共享,临床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原则上都应在医院授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交互开展、一体进行[14]。
4.2 设立省市名中医工作室
名师才能出高徒,名中医是师承教育的关键要素,建设稳定的名中医资源是推进师承教育的基本条件。首先建设好、利用好学校的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及教学医院、现有的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和市级名中医工作室,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安排专家出诊时间。其次是在附属医院设立专门的名中医工作室,完善聘任机制、激励机制,在全省范围内聘请市级和省级名中医或确有专长的中医名家到工作室开展中医传承工作,一般要求二十年以上不间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学校根据名中医出诊时间及各自专长,合理安排课程,使名中医的出诊时间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15]。
4.3 建立远程视频教学系统
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的一个终端是设在名中医工作室的“教学终端”,配备有多角智能拍摄系统、智能中医四诊仪、病历扫描系统等。另一个终端是设在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终端”,教室终端与多媒体教学系统连接,两个终端之间可以无障碍双向或单向通话;网络教学平台终端为手机等移动学习工具。远程视频教学平台系统将名中医工作室医师的诊疗过程完整、实时传输至学习终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医师诊治,并将一些特异性的诊疗活动、病例录制储存起来,剪接用于微课、网络在线课程的制作。一些特殊病例或老师计划重点讲解的病例,通过与网络联结的中医四诊仪收集患者的舌象、面色、脉象等病情资料,直观呈现给学生。省级以上名中医开展远程视频授课时,在教室的学习终端一般安排该名中医的师承制学生或熟悉该名中医的老师讲解诊疗思路、名中医的学术思想,穿插互动、病案讲解等。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终端,结合中医内、外、妇、儿科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将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步作业辅导、交互答疑、在线考试等糅合在系统中。但由于患者隐私保护的问题,病例的选择及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终端的开放目前还有较多限制。
4.4 配套推进院校教育改革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院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师承教育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16]。因此,院校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以中医专业课教学为抓手,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为目标,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同时注重加强《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聘任省市名中医为中医经典课、中医临床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沉淀学生的人文底蕴。
4.5 实行特色的混合式教学
名中医通过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展示临床诊疗过程,课堂讲授中医经典,专题讲座传播个人学术经验,多途径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远程视频教学资源结合《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多门网络资源共享课,促进学生在课外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形成了趋于完善的医教协同培养机制、嵌入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行学校医院融合、线上线下混合的特色中医师承教育教学模式。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培养模式的同时,通过引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新理念,较好解决了中医师承教育缺乏標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综合远程视频网络教学系统,创新性的解决了中医师承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师资限制等问题。同时,系统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医临床人才规模化、优质化培养的瓶颈问题,探索了一种新的中医师承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越异,辛晓芸,刘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J]. 中医杂志,2018,59(8):698-702.
[2] 魏丽芬,曹继刚,张子龙,等. 国医大师成才规律对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J]. 中医杂志,2019,60(2):178-180.
[3] 王朝阳,袁亮. 中医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28-29.
[4] 李和伟,王启帆,付宇,等. 《中医药法》视角下有关中医师承教育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17,58(21):1882-1884,1890.
[5] 丁舟,钟石磊,邱昕,等. 当代中医传承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3):81-82.
[6] 赵永胜. 我国现代学徒制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 教育探索,2019,34(1):43-48.
[7] 何端.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7):52-53.
[8] 赵鹏飞,李海东,张志,等. 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与未来趋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20):5-12.
[9] 王东梅,王启龙.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内涵、要素与特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3):19-24.
[10] 高梦君,胡文梅,贾爱明,等. 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医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5):123-125,129.
[11] 王蕾,车念聪,常景华,等. 基于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1):111-112,115.
[12] 潘伦,何坪,邓福忠,等. 专科层次现代“师带徒”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 重庆医学,2019,48(1):170-172.
[13] 董飞红,翁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17(22):84-86.
[14] 张贵锋,李力强,曾艺文,等. 基于现代学徒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5-7.
[15] 李力强,张贵锋,曾艺文,等. 基于名中医工作室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师承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 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19-21.
[16] 辛静.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18,24(14):131-133.
(收稿日期: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