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蔚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流行音乐广泛的传播。当代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以音乐为例,在各类音乐中,学生们特别关注当下的流行音乐。那么,流行音乐的地位在当代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流行音乐的时代性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体现?怎样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认识流行音乐?
当代流行音乐具有独特的时代性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涵,以更简洁的形式表达群众对艺术、生活的情感流露。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流行音乐的内涵,在中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体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时代变迁。自中国“新音乐”发展至今,对于流行音乐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从中国近代著名流行音乐作曲家黎锦晖算起,流行音乐在中国走过了近百年。
中国流行音乐发源于20 世纪20年代的上海。黎锦晖创作的一首由民间旋律和西洋节奏相结合的作品——《毛毛雨》,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正式诞生。歌曲打破了封建礼仪的束缚,大胆地写出了纯朴的爱情,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后,新女性突破长期封建思想束缚的觉醒,因此受到了广大平民的喜爱。但与此同时,由于当时正面临国家危难之际,一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歌曲和作者都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责。
1937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虽处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上海租界的经济空前繁荣,中国流行音乐进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流行音乐主要风格是西洋爵士乐风格(如《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民族小调风格(《天涯歌女》、《四季歌》出自于电影《马路天使》)、艺术风格(《青春舞曲》、《采槟榔》)。主要通过电影、歌舞厅、广播电台、唱片进行传播。
解放后,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由上海转入香港。1954年,流行音乐由一种“轻柔、婉约”的风格转为一种轻松、欢快的风格。如《南屏晚钟》、《月光小夜曲》。20 世纪60年代,香港流行歌曲衰落,台湾流行音乐开始崛起。
20 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流行音乐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唱片业的繁荣发展。该时期的台湾流行歌曲曲风明快,节奏比较轻松、清新。70年代中期,“民歌运动”是我国台湾流行音乐的崭新时期,这股潮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自己写歌、自己演唱,在西餐厅和校园中演唱。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在草地上轻轻弹唱的现象,成为了70年代末我国台湾地区校园的一个缩影。因此,这种音乐又被成为“校园民谣”。如《蜗牛与黄鹂鸟》、《兰花草》、《再别康桥》等歌曲在校园中十分流行。当时歌曲创作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新生代歌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恰似你的温柔》、《龙的传人》、《橄榄树》、《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等。
改革开放后,“校园民谣”广泛传入内地,极大的促进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在音乐风格上一种延续了解放后群众歌曲的陆轩,形成了抒情歌曲风格。如《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大海啊故乡》、《驼铃》等等;另一种则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港台流行音乐。如《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极大的推动了流行音乐发展的步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听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流行音乐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 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相对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加大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音乐传播媒体从磁带到CD、FM、MP3、MP4 到现在的互联网、移动网络。其风格主题也呈现多样化,爱国、博爱、和平、校园、励志等曲风层出不穷。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中国流行音乐逐步融入了世界流行音乐的舞台,中国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宣布流行音乐不准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关于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引发音乐教育界的激烈争论。1994年10月26日,国家教委艺教委召开通俗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座谈会。艺教委主任赵沨主持会议。许多与会者强烈呼吁,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赵沨建议,流行音乐不准进课堂。①
湖南师范大学资利萍教授早在二十年前《重论流行音乐进课堂》一文中就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文中阐述了第四届国民音乐研讨会以来,反对流行音乐进课堂者与支持流行音乐进课堂者对流行音乐不同的观点。一针见血的指出双方的论点论据都站在各自的角度,严重忽略了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并指出“流行音乐与学生音乐生活的最佳切入点,一是由大众传媒所形成的的社会音乐课堂,二是由在传统课堂模式改革中应运而生的选修课或欣赏课”②
放眼全世界,六十年代中期,德国顺理成章地将流行音乐带入音乐课堂;美国流行音乐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进入了音乐教育领域;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晓盈在《美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启示》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美国“流行音乐进课堂”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启示:要重视流行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要注重“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教学实践;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明确实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真正核心价值是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③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实验,制定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标准》中并未明确规定流行音乐能否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了教材编写开放性原则,要求“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应重视家庭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音乐资源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对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文化生活进行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要防止低俗、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④;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中同样提到了“应重视家庭和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音乐资源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学校要用健康向上的音乐文化生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支持,防止不健康的网络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⑤因此,学校面对流行音乐的文化更加不可回避。虽然流行音乐没有明确的走进课堂,但在2012年至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科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引入了部分流行音乐作品。如《蜗牛与黄鹂鸟》、《中国话》、《菊花台》、《让世界充满爱》、《春暖花开》等。流行音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同时,也初步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
流行音乐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活经验,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超强的时代性。为了满足群体大众的文化消费需要,流行音乐快速更替、推陈出新,随着大众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变更的周期愈来愈快。
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虽然引入了部分流行音乐作品,但其中大多数作品都流行于2000年以前,极少数作品流行于2005年前后。目前初中生大概在12—15 岁左右。引入音乐教材的绝大多数音乐作品比现在初中生年龄都要大,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认为自己学到了流行音乐作品,学生们喜欢流行音乐却不喜欢教材中的“流行音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材中部分流行音乐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年限上有差距,并不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音乐作品的共鸣。所以在进入课堂的流行音乐要考虑其时代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符合学生年龄段和生活经验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呢?
1.灵活运用音乐教材、活化教材。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流行音乐作品要灵活使用。可以适当加入流行音乐历史和相关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优秀的音乐作品。
2.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加入课程导学,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3.鼓励学生对流行音乐作品进行编创。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当下学生最喜爱的流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要素,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课程中来。
音乐教师是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关键,流行音乐审美形式的多样化。它能使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形式的音乐并存。如流行音乐通俗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结合,流行歌手韩磊与民族歌唱家雷佳同台演出。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多次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体现。在2009年共和国六十华诞春晚舞台上,两人合作《祖国万岁》,并于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2019年春晚的舞台上再一次合作《和祖国在一起》;歌唱家杨洪基用美声唱法演绎通俗歌曲《再回首》;成方圆用通俗唱法演绎美声作品《月亮颂》。由此展现出了流行音乐多元的一面。与此同时,需要更高的音乐审美能力去看待这些现象。音乐教师也必须重视对生活的体验,并能够运用音乐表现生活画面,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提升音乐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可以激发音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能够去欣赏、演唱、创造更多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流行音乐作品。
注释:
①国家教委艺教委召开通俗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座谈会[J].音乐研究,1994.
②资利萍. 重论流行音乐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2000(11).
③王晓盈.美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8,3(4):108-110.
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⑤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