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严伟益 潘传豪 莫洋 谢又兴 施钢
摘 要 为研究水产麻醉药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麻醉效应,以苯唑卡因、丁香酚、MS-222为主麻醉药品,以依托咪酯、2-苯氧乙醇为预麻醉药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在(20±0.5)℃、(25±0.5)℃水温下进行了麻醉实验,麻醉效果判定标准为同时满足进入深度麻醉(IS3)的引导时间300 s以内并且完成恢复时间300 s。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下,单种和混合麻醉实验中,各组实验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成活率均为100%;在单种麻醉实验中,推荐水温25 ℃,苯佐卡因、丁香酚、MS-222均可作为麻醉剂,其推荐浓度分别为40 mg·L-1、20 mL·L-1、80 mL·L-1;混合麻醉组合中,推荐水温25 ℃,依托咪酯、2-苯氧乙醇均可作为预麻醉剂,其推荐浓度为3 mg·L-1、0.4 mL·L-1,
主麻醉药为苯佐卡因或者MS-222,其推荐浓度为苯佐卡因40 mg·L-1或者60 mg·L-1,MS-222 80 mg·L-1。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苯唑卡因;丁香酚;MS-222(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依托咪酯;2-苯氧乙醇;麻醉
中图分类号:S965.33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0.072
龙虎斑为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的杂交品种,俗称龙虎斑或珍珠斑,在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称为珍珠龙胆或珍珠斑[1-3]。目前,国内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如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成分与品质的研究[4]、温度对于珍珠龙胆石斑鱼呼吸与排泄的影响[5]、温度和盐度对龙虎斑存活和摄食的影响[6]、盐度对龙虎斑的影响[7]等;Salim Farrakhan等[8]对珍珠龙胆的盐度耐受性和渗透压调节等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麻醉剂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麻醉效应研究尚无报道。
在鱼类麻醉剂中,较为常用的为丁香酚(Eugenol,4-allyl-2-methyoxyphenol)、苯唑卡因(Benzocaine)、MS-222(Tricaine mesylate)、2-苯氧乙醇(2-phenoxyethanol)和依托咪酯(Etomidate)等。其中,丁香酚对鱼类的麻醉研究目前已有丁香酚对于斑马鱼[9]、大黄鱼[10]、鲻鱼[11]多种鱼类的麻醉作用研究。苯唑卡因与MS-222在挪威被批准应用于水产养殖业[12-13]。MS-222,又名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FDA批准将MS-222作为鱼用麻醉剂,用MS-222麻醉过的鱼须在清水中饲养21 d后才能出售[14]。目前关于MS-222的研究有:任洁等[14]研究了MS-222对于活鱼运输的效果,李伟业等[15]研究了MS-222对于东海带鱼幼鱼麻醉效果。2-苯氧乙醇,又名乙二醇苯醚,目前关于2-苯氧乙醇应用于鱼类麻醉的研究有其对于扁吻鱼幼鱼[16]、尼罗罗非鱼[17]、许氏平鲉幼鱼[18]的麻醉作用等。依托咪酯为咪唑类衍生物,系催眠性静脉麻醉药,其麻醉特点为短效而且速效,对呼吸、循环影响很小,诱导与苏醒均较快,相对安全[19]。目前,对于依托咪酯的相关报道较少,有胡红专等[20]报道依托咪酯的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还有研究报道依托咪酯对斑马鱼的麻醉效果[21]。
为在捕捉等操作时降低鱼体的应激反应和鱼体的损伤,需对鱼类进行麻醉,此外,麻醉还可有效降低其呼吸频率与耗氧量,提高运输密度与成活率[22]。基于此,研究丁香酚、苯唑卡因、MS-222、2-苯氧乙醇和依托咪酯这5种麻醉药品对大规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单独或组合麻醉效应,以期为珍珠龙胆石斑鱼捕捞作业、活鱼运输等提供麻醉理论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珍珠龙胆石斑鱼来自广东海洋大学东海岛海洋生物研究基地,实验选取了体长(22.68±1.24)cm,体重(355.03±44.32)g珍珠龙胆石斑鱼720尾来进行。实验前3 d停止投喂。
丁香酚、苯唑卡因、2-苯氧乙醇、MS-222和依托咪酯由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实验用海水盐度为30,pH为7.96~8.20,温度17~23 ℃,水温控制在20±0.5 ℃或25±0.5℃。
鱼体麻醉状态分析,参照Pawar的文献[23]修改后的麻醉状态判断标准。
实验浓度梯度设置如表1和表2所示,单种麻醉药物采用苯唑卡因、丁香酚和MS-222,混合麻醉药物采用2-苯氧乙醇和依托咪酯为预麻醉剂,苯唑卡因、丁香酚和MS-222为麻醉药品。除麻醉实验组外,另设对照组1组,加入等量水或无水乙醇,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合记录20尾鱼的IS3(深度麻醉)和RS3(恢复期)时间数据及存活率。
1.3 数据统计
实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IBM SPSS 19.0 STATISTIC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先做方差分析,再进行多重比较[24-25]。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种麻醉实验结果
2.1.1 成活率
1~12组的实验组所有麻醉和恢复成活率均为100%。
2.1.2 鱼体进入深度麻醉时间
表3数据表明,第4组(170.05 s)最快由正常进入IS3,且与其他各组入麻时间差异显著(p<0.05);第9组(746.25 s)最迟由正常状态进入IS3,且入麻时间与其他各组差異显著(p<0.05)。
2.1.3 鱼体由深度麻醉进入恢复期时长
由表4得出,第5组(140.25 s)的鱼最快由IS3进入RS3,第4组(425.80 s)最迟由IS3进入RS3,并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
综合入麻时间和恢复时间,第2组、第8组、第12组比较适合用来麻醉此规格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单种麻醉实验中,推荐水温25℃,苯佐卡因、丁香酚、MS-222均可作为麻醉剂,其推荐浓度分别为40 mg·L-1、
20 mL·L-1和80 mL·L-1。
2.2 混合麻醉实验结果
2.2.1 成活率
13~36组的实验组所有实验鱼麻醉和恢复成活率均为100%。
2.2.2 鱼体进入深度麻醉(IS3)时长
如表5所示,第36组的鱼最快由正常状态进入IS3(223.85 s),其入麻时间与其他所有组差异均显著
(p<0.05);由正常状态进入IS3时间跨度最长的是第21组,其平均入麻时间长达581.20 s,其他所有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入麻时间合适的混合麻醉组合为第16组、第18组、第20组、第28组、第32组和第36组。
2.2.3 鱼体由深度麻醉状态(IS3)进入恢复期(RS3)时长
如表6所示,第22组(105.45 s)的鱼最快由IS3进入RS3,其恢复时间与第13组、21组、25组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其他各组恢复时间差异极显著(p<0.05);第28组由IS3进入RS3时间最长,其恢复时间与其他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极显著。单纯考虑恢复时间,除了第20组、第28组恢复时间超过300 s,其他各组的恢复时间均在300 s以内,均可以作为麻醉应用中的麻醉组合。
综合入麻时间和恢复时间,第16组、第18组、第32组和第36组比较适合用来麻醉此规格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混合麻醉组合中,推荐水温25 ℃;依托咪酯、2-苯氧乙醇均可作为预麻醉剂,其预麻醉浓度分别为3.0 mg·L-1、0.4 mL·L-1;主麻醉药品为苯佐卡因或MS-222,其麻醉浓度为苯佐卡因40 mg·L-1或者60 mg·L-1,MS-222 80 mg·L-1。
3 讨论
3.1 麻醉药品浓度对麻醉效应的影响
麻醉剂作用机制为:先抑制了鱼类的脑皮质使其丧失触觉,再作用在鱼类的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使其兴奋,最后作用在脊髓,过大剂量、过长时间接触可深及髓质,使呼吸和血管舒缩中枢呈麻痹状态,最终致死[19]。处于麻醉状态之中的鱼可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解除麻醉状态,从而进入恢复期[26]。单种麻醉实验结果中,丁香酚、苯佐卡因、MS-222三者的入麻时间都随着麻醉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加快,这与李靖等[27]的丁香酚对大西洋鲑的麻醉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苯佐卡因和丁香酚的恢复时间随着麻醉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变慢,但是MS-222的两种设计浓度下,恢复时间随着麻醉浓度的升高,变化无统计差异。这可能是药品的浓度不同或者MS-222浓度设计的梯度差异较小导致的,不同麻醉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产生麻醉作用的生理过程不一样,可能是受鱼体内部对药品的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3.2 温度对单种麻醉实验麻醉效应的影响
在单种麻醉实验中,苯佐卡因和MS-222的入麻时间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丁香酚入麻时间仅在
20 mg·L-1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长,且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果与张丽等[28]关于MS-222对大黄鱼的麻醉效果的研究结果部分相似:在16 ℃时,大黄鱼的入麻所需时间是最长且最穩定的,随着温度改变,入麻时间递减且趋于不稳定。这可能是水温不同,珍珠龙胆石斑鱼生理状态不一样而导致的。
4 结论
麻醉实验中,各组实验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成活率均为100%;无论是单种、混合麻醉实验,对于此规格珍珠龙胆石斑鱼更合适的麻醉水温均是25 ℃。单种麻醉实验中,苯佐卡因、丁香酚、MS-222均可作为麻醉剂;混合麻醉组合中,依托咪酯、2-苯氧乙醇均可作为预麻醉剂,主麻醉药品为苯佐卡因或者MS-222。
参考文献:
[1] 张海发,王云新,黄国光,等.杂交“虎龙斑”的培育方法:中国:CN101933476A[P].2010-08-09.
[2] 陈超,孔祥迪,李炎璐,等.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J].渔业科学进展,2014,35(5):135-144.
[3] 杨超,孙建明,徐哲,等.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效果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6,43(3):18-22.
[4] 王际英,张德瑞,马晶晶,等.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J].海洋湖沼通报,2015(4):61-69.
[5] 仇登高,黄种持,郑乐云,等.温度对不同规格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7,24(2):295-305.
[6] 梁华芳,黄东科,吴耀华,等.温度和盐度对龙虎斑存活与摄食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4):22-26.
[7] 王成桂,梁华芳,黄东科,等.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4,34(4):40-44.
[8] Salim F,Nastiti W,Agoes S.Survival and osmoregulation of juvenile of hybrid grouper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3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during acclimation in calcium-supplementedfreshwater[J].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2017,25:693-704.
[9] 陈德芳,汪开毓,廖国平,等.丁香酚对斑马鱼麻醉效果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3,40(4):193-198.
[10] 赵艳丽,杨先乐,黄艳平,等.丁香酚对大黄鱼麻醉效果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2(4):163-165.
[11] 周裕华,潘桂平,周文玉.丁香酚对鲻鱼麻醉效果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6,43(6):332-334.
[12] Iversen M,Finstad B,Mckinley R S,et al.The efficacy of metomidate, clove oil, Aqui-S? and Benzoak?; as anaesthetics in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smolts, and their potential stress-reducing capacity[J].Aquaculture,2003,221(1):549-566.
[13] Gomes L C,Chipparigomes A R,Lopes N P,et al.Efficacy of benzocaine as an anesthetic in juvenile tambaqui Colossoma macropomum[J].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10,32(4):426-431.
[14] 任洁,黄永涛,黄二春,等.MS-222用于几种活鱼运输的效果[J].淡水渔业,1998(1):24-26.
[15] 李伟业,徐志进,柳敏海,等.MS-222对东海带鱼幼鱼的麻醉效果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33(5):589-594.
[16] 韩军军,胡江伟,时春明,等.不同条件下2-苯氧乙醇对扁吻鱼幼鱼麻醉效果的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28(2):211-218.
[17] 王春,罗月媚,葛国昌.影响乙二醇苯醚对尼罗罗非鱼麻醉作用的因子[J].水利渔业,1996(5):27-30.
[18] 关健,官曙光,郑永允,等.2-苯氧乙醇和丁香酚对许氏平鲉幼鱼麻醉效果的实验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0,31(6):22-28.
[19] Chen Li Y,Liang X Y,Tan X M,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combined use of propofol and etomidate for sedation during gastroscop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edicine,2019,98(20):e15712.
[20] 胡紅专,秦榜勇.依托咪酯的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3,19(8):1467-1469.
[21] 杜文杰,杜久林,喻田.斑马鱼依托咪酯麻醉模型的建立[J].生理学报,2016,68(3):301-305.
[22] 陈守义.鱼类麻醉剂在活鱼运输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1992(10):21-23.
[23] Pawar H B,Sanaye S V,Sreepada R A,et al.Comparative efficacy of four anaesthetic agents in the yellow seahorse, Hippocampus kuda (Bleeker, 1852)[J].Aquaculture,2011,311(1-4):155-161.
[24] 许卫华,温泽淮,王奇.重复测量资料的单独效应分析及多重比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5):766-770.
[25] 丁雪梅,陈承祯,孙博兴,等.不同实验教学模式满意度分析中统计方法的选择及在SPSS19.0软件上的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1):198-203.
[26] 何莉.鱼类麻醉运输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水利渔业,1999,19(3):48-49.
[27] 李靖,刘宝良,王顺奎,等.丁香酚对大西洋鲑麻醉效果的实验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5,33(1):92-99.
[28] 张丽,汪之和.MS-222对大黄鱼成鱼麻醉效果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18):38-40.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