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字,引出语文百味

2020-04-07 12:02周芳
关键词:重音公公节奏

周芳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情感基础,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朗读。“读”也是学生自主体悟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中,从“读”字入手,引导学生读节奏,读标题,读关键句,读标点……在反复的吟咏品读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人情百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1-092-1

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便是依托语文课程,借助于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什么”“怎么教”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巧妙。笔者以为,我们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语言本身,郎读就是最好的方式。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漪老师也认为,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情感基础。于永正老师说“所谓的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朗读。

一、读标题,悟出深意

读标题是读懂文章的第一扇窗户,是读懂文章的重要切入口。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起到概括文章内容、蕴含作者情感的作用,是作品全部文字的凝聚,不可以忽略它的内涵,反复品读标题,注意重音、停顿的处理可以引导学生读懂标题背后的深意。《回延安》一文中,笔者就标题“回延安”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了很多丰富的信息。一读标题,学生认为诗歌叙写了作者回延安的事件。二读标题,重音落在“回”字上,学生感悟到作者不是第一次到延安。三读标题,重音再落在了“回”字上,作者学生感悟到了亲切感,回延安就如同回家一样。四读标题,重音落在“延安”一词上,引发学生思考延安是一个怎样的所在,作者为何要回去。通过四读标题,逐层深入地引领学生理解作者对延安的一片深情。再如教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笔者一开始就提问学生“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文章的标题”,师生在反复诵读这个标题的过程中,共同探索标题中的“茅屋”“秋风”“为……所破”等词所蕴含的信息:生活的困顿、萧瑟的秋天,肆虐清冷的秋风,作者痛苦、悲伤、无奈的情感,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境。

二、读关键句,巧妙入题

关键句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反复朗读关键词句,探寻蕴含在关键词句中的文本内涵、人物情感,是感知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最基础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肖培东老师在《管仲列传》的教学中,老师带着学生有感情的品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将语气落在“知我者鲍子也”句中一个“也”字上,在反复朗读中,既不需要去死扣文法,但管仲与鲍叔牙的知己之情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又触发了学生探究管仲与鲍子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探究人物情感的欲望,这样的语文学习似乎更加灵动。在《社戏》的教学中,文章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也是值得反复读的,通过引导学生对于“真的”“一直到现在”“实在”“再”“也不再”等词语的朗读处理,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对平桥村那段乡村生活的无比眷恋,对之后再也没有经历那样快乐、真挚、淳朴生活的惋惜之情,由此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的深入探究。

三、细读标点,品出深意

细读标点符号可以从细微处把握人物情感,了解人物个性,把握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在分析《社戏》中六一公公人物性格的时侯,笔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这句,并且要求关注“请客?——这是应该的。”中的两个标点,揣摩六一公公的心理态度。一个问号,表现出六一公公对双喜把踩了他家的豆说成是“请客”的质疑,一个破折号,表现人物思考的短暂停顿,进而又有对双喜所说的请客的思考,写出了六一公公对双喜提出的“请客”这一说法的认同,流露出对双喜这个机灵鬼的赞赏,表现了六一公公的淳朴与善良。

四、读节奏,探情悟意

读好句子的节奏也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探情悟意的重要一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出作品中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那么朗读中的那些节奏的停顿(又称停连)和重轻音的处理就需要给学生指点出来,特别是为了加强语调、语意、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通常综合运用标点符号停顿和逻辑停顿方式来处理句子的节奏问题。

例如部编教材八下第一单元课文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鉴于这样的编写意图,笔者以为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紧扣一个“读”字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失为一种比较巧妙的切入。

如《回延安》是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作的一首现代新诗,两行一节,节内押韵,每届换韵,形式自由活泼,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有的节奏感,在朗读中就需要对节奏的徐停、急停和强停及轻重音的处理来体会作者激动、明朗、高亢、激昂的情感。如诗歌的第一部分在朗读时对重音、节奏停顿作这样的处理:

心口呀(徐停)/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徐停)/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徐停)

手抓黄土/我不放,(稍作停顿)

紧紧/贴在心窝上(徐停,突出对延安的深情)。

在《回延安》的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调整节奏、重音和停顿,反复诵读,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读到了贺敬之再回延安的激动、喜悦以及对延安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读”的方式切入,反复诵读文章的标题、关键句段、标点符号和语言的节奏,可以在反复诵讀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发掘出一条通向语文素养教学的轻松途径,展示给学生一种独树一帜的语文学习方法,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境界。用朗读来点亮学生的思维,获得走进文本的钥匙,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方法的内化,这样的语文教学会“百味”横生,妙趣盎然。

(作者单位:昆山市第二中学,江苏 昆山215300)

猜你喜欢
重音公公节奏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重音和语调
节奏
冬公公
轻快漫舞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八十八岁公公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