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红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越发年轻化。文章分析了脑梗塞的病因及具体表现,针对如何防止脑梗塞提出建议。
关键词:脑梗塞;病因;表现;防治
脑梗塞就是脑血管堵塞,又称脑卒中。中医认为多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所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越发年轻化,在年轻人中脑梗塞越来越普通化。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对生命有着严重的威胁。
1 导致脑梗塞的因素
脑梗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病人的基础疾病有关,也与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有关。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液高凝状态等。与年龄相关,一般60岁以上人群动脉硬化比较严重,患脑梗塞的风险会更高。与生活方式有关,如病人吸烟、过度饮酒以及运动量少。颈动脉斑块、脑血管异常以及血管炎等,都是导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脑梗塞如图1所示。
2 脑梗塞的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的供血动脉被血栓堵住,导致远端的供血区域发生缺血、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坏死。脑梗塞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及病症,如图2所示。
第一,头晕,特别是突然发生的眩晕。中老年人在脑梗塞前会反复头晕,突然自觉眩晕、自觉旋转。
第二,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歇性头痛转变为持续性的剧烈头痛。
第三,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以及舌头麻、嘴唇麻等。
第四,言语笨拙、说话吐字不清。
第五,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倒或晕倒。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共济失调、平衡失调导致病人容易摔倒。
第六,意识方面的改变。
第七,困倦嗜睡。病人容易打哈欠,尤其是呼吸中枢缺氧的反应。
第八,TIA现象,一时性的视物不清,突然失明。
第九,恶心呕吐、呃逆。
3 防治腦梗塞的方法
3.1 预防保健、及时治疗诱发疾病
对于可能引起脑梗塞的疾病比如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肥胖、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病是引发脑梗塞的非常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有效控制血压,坚持长期规范用药,并且要监测血压的控制情况和血压的变化情况。
3.2 重视脑梗塞的先兆征象
特别要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性格反常等现象。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3 控制情绪、作息规律
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容易诱发脑梗塞,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
3.4 饮食结构合理
最好食用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低盐的标准是每天食盐摄入量小于6 g,低脂肪饮食就是要少吃动物油脂和动物内脏,适当多吃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周至少吃3次鱼,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食用深海鱼油。ω-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不容易形成凝块,从而防止脑梗塞。
3.5 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特别是老年人,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有过中风史的病人还要注意走路多加小心,防止跌倒。此外,日常生活起床、低头系鞋带等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要太长等。
3.6 饮食营养
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采取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
3.7 注意其他细节
多动手,转手腕。手指跟大脑皮层关系密切,手的运动可对大脑皮层运动产生良性的刺激,使大脑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变得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咬牙切齿这个小动作可以使头部血管肌肉和头皮有节奏地一紧一松,一收一舒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并可促进已处于硬化状态的脑血逐步恢复弹性,有利于预防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