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各个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教育作为社会中最大的人才培养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对教师专业角色和教学中受互联网影响的教师专业角色进行浅析,简要分析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角色变化和任务变化,使教师能够努力提升自己,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教师角色;教学改革
1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强劲带动作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创新带来历史机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不能根据传统教学认知、角色认知和行为认知进行教学,而是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中,应该做出哪些改变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1]。
2 教师角色简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封建社会的教学开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不再是从前负责传授知识、培养官员的专门职业人员,而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着、组织者和评定者;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长者、朋友和管理人员;学生的人生楷模(榜样和模范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和教育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其中中心角色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知识的传播进行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其他角色价值的实现[2]。
2.1 知识的传播者角色
教师作为专业的工作人员,其专业性在于知识的传播,这是教师的核心角色,也是根本角色。教师通过利用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向学生传授基本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自我提升的基础,也是学生生存必备的知识。教师这一角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实现的,通过各方面的知识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绩提升、为学生寻找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方法。同时,通过教学手段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完成后予以评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2.2 学生生活中的长者、管理者
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最多的角色就是教师,大多数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阶段。无论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在成长和成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为学生提供长辈的帮助和引导,充当父母长辈和管理者的角色。
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当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3 学生的人生楷模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更多是对教师的模仿,以教师的行为作为参照,教师在教学中也是学生的楷模。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学生接触最多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生心中,教师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也是行为和发展的“轨道”,因此教师的行为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4]。
2.4 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和传播者,还应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所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向着美好的一面发展,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的另一个伟大角色—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园丁,学生将来的发展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党和党的事业,把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终极目标的正确价值取向。
2.5 教育科研人员
教师除了教学,还应该对科学研究有所参与。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师自我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自我素养和专业能力。
3 教师角色在互联网影响的教学中的变化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使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以知识为核心,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主要职能,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广泛,使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远程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学习、MOOC、网络公开课等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和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定位。例如在远程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资源的管理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核心角色已经不同。再如在翻转课堂或混合学习教学形式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也不是知识传播者,而是资源的开发和组织者,课程任务的控制者和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只需要为学生组织教学进度和内容,提供学习资料,学生就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师的思维、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有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才能满足互联网教学的要求。
3.1 教學内容传递方式的改变要求的教师角色变化
互联网技术使每一个人能够快速在网络中获得想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者和唯一拥有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角色若不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掌控输出者发生变化,将无法完成教学活动。
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一手信息资源的拥有者,但是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正确筛选、获取信息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他们无法正确地选择手段和内容。因此教师的角色将变成知识获取的筛选和指导者,传统教学中的传播者变成互联网教学的引导者。
此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影响,教师的主要职责变成指引学生获得信息、组织合理的知识体系、建构合理的学习资源等,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输送者转为知识的构建和组织者。
3.2 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环境和内容是固定的,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位播音员,学生的角色就是听众。互联网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教师不再只单纯作为播音员,而是要求其能够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变成一个机智、灵活的主持人。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教学主体的功能,使学生由单纯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发现者、学习者。
教学环境的扩展,也要求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或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充分受到互联网的支持。教师不再是演播者和管理者,而是教学的组织和开发者。
3.3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就是单纯的教授,学生单纯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的进度、内容都被教师完全掌控,有利于教学的效率提升。互联网的支持使终身学习变成了现实,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教室中的知识传播者,而变成了随时随地的指导者和解惑者。
互联网教学中教学形式多样化,比如微课教学、远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手段也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VR教学等。这对传统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开放思想,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快、资源广等信息进行教学,与时俱进。
3.4 教师角色变化的应对策略
第一,应对互联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化,教师们不应该胶柱鼓瑟,更不应该出现抵触变化、拒绝改变的心态,应该积极面对这些发展努力提升自我。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从前的只在台上讲而不管课下学,也不再单纯的教课,而是变成了综合型的专业角色。
第二,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互联网技术,具备互联网教学的能力。教师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变化,首先应该掌握互联网技术,这是根本的变化,只有掌握互联网技术,才能够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应对自身的角色变化,寻找准确的角色定位。比如掌握如何合理地制作课件,使之能够更好地支持教学;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任务的发布、监督和检查等
第三,教师的互动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互联网技术是不平衡、不均等的,一些老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一些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是那么高。因此面对互联网对教学的影响,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相互提升,有助于教师角色快速转变和适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互联网技术的培训,也有助于教师角色的变化。例如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大数据人才的紧缺导致教师具有大数据教学的能力,适当地进行大数据培训,就能引导教师很快适应角色、胜任新型教学。
第四,教师要改变观念,建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单一,学生可以掌握比教师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可以利用自我的经验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理念不能再“以我为尊”,而应该努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五,面对互联网教育,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應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只有考试一种,教师具有绝对的决定权,是一个管理审判者的角色。但是在互联网中,考核不能是单一的考试,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核,比如学生的能力提升、行为变化、素质提升、学习效果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评价者。
4 结语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互联网教学在我国发展越来越快,对我国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认清自己的角色、职责,努力完成国家的教育方针,利用互联网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与时俱进,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努力实现共同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吕浩源,何明.“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路径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8):31-35.
[3]李捷.“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129-131.
[4]魏秀华.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黑河教育,201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