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群
摘要:本文立足于大学中文教学的真实情况,从“在《论语》教学中养成健全完整的品格”、“在《论语》教学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在《论语》教学中激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论语教学;大学思想政治;学习态度;民族认同感;健全品格
前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文化取之不尽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作为贯彻中华民族千年的正统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导向作用。《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作品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不乏优秀的经典名句,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物欲横流,对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显得有些匮乏。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论语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们立足实践教学的真实情况,洞悉大学生的内心想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道德准则。
一、以《论语》教学引领大学生塑造健全完整的品格
《论语》形成年代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在历史演化的脉络中一直被供奉为正统思想的存在,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应当要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都有重要作用,当代教师应当吸取传统文化精华,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论语曾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即便是人生清贫,生活在陋室之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颜回这样的态度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学习的目标榜样。此外另有论语另有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在这样教学中,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优势,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引入儒家经典著作,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与仁爱精神。
二、在《论语》教学中端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句话言简意赅的指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许多指导学习的方法论点,尤其是学而篇,不论是稚童幼子,还是已经有一定学术知识的大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如《论语》曾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聪明却要认真学习,不能想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当下社会是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术业有专攻,没有谁会绝对弱于他人,要看到被人的优点长处并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论语》中还提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描述的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这句话的理解非常容易,但是做到这样的学习态度的学生并不多。在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应遵循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秉承实事求是的生活作风,杜绝鲁莽虚荣,假大空式的学术风气。在《论语》的教学中渗透能养成学生崇尚学习、爱好学习的态度具有总要的导向意义。
三、在《论语》教学中激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度教学之中,会更加深刻的认同到传统文化的优点与长处,积极吸纳提升并提升自身能力。《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核心思想是仁爱与礼义,这是当今社会最为缺少的基本品格,迅猛的社会发展冲淡了人性的积极思想,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正确的提升其基本品格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思想政治教学,往往只会教授社会主义毛列思想,殊不知传统文化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们深度贴近《论语》的学习之中,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自身的民族认同发感。当下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对于民族历史的知识摄入并不充足,在这样的教学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师要能了解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深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教育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和而不同的精神、高尚的操守精神、对社会的责任精神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进步和发展中有着长久的价值。
总而言之,《论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教师要看到传统文化之于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发挥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这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立足大学教育的真实情况,首先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此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最后一定要注意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笔者将持续关注“论《论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课题,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加以积极引导,旨在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结秀,谢狂飞.《论语》中孔子的生命观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J].传承2009.(20):140-141+157.
[2].徐岿然,韩沛.《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