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琳
摘 要: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培育良好学风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进行研究,阐明了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学风建设不良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以思想教育促学风、制度建设促学风、校园文化活动促学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学习风气、道德风貌和学生创新精神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关系大学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锻造人的品格,对人才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风建设是当前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还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足。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此,本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展开学风调研。基于第一手数据,深入分析目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主要学风问题
学风包含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信念、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相互作用的要素。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確,动力不足
经调查,不少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目标和持久的动力,学习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乏主动性。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觉性一般,具体可以体现在六成以上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1-3次、超过六成的学生课前很少复习等数据。满足现状,进取心不强的问题也是学生公认的学风建设存在问题之一。
2、自我管理能力弱,态度不端正
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 在目前网络盛行的情况下, 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较差, 沉迷网络,影响了学习和休息。超过一半的学生上网主要是无聊打发时间、看电视剧和玩游戏。较差的自控能力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对考勤制度的态度不够端正,对缺勤现象表现较为宽容,这种不端正的态度容易使学生违反考勤制度。
3、专业认同感不高,缺乏钻研精神
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状态和效果欠佳。学生对大学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科学的认识,只靠依靠丰富而美好的想象选择某个专业,但当现实和想象不同的时候,学生就容易缺乏学习兴趣,减少专业的认同。此外,很多学生缺乏钻研精神,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目前主要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个人自身因素
一是学生自身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普遍存在高考后的松劲思想,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较为突出。有的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学要求和考核。二是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理想脱离现实, 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他们对学习抱“ 实用主义”态度, 轻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三是学生未能实现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模式的转型, 未能较成功借鉴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无法坚持应用型学习方法。
2、环境和制度因素
一方面,学校的环境对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包括了:教学管理是否严格, 校园文化是否丰富, 硬件设施是否齐备等等。 部分学生对所学部分课程或专业设置不感兴趣, 感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较为陈旧, 教学形式僵化和单调, 没有加入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高校虽然很重视学风建设工作,但涉及到具体落实容易流于形式,缺乏长期有效的系统机制和措施。班干部以动员和开会为主,缺乏工作的归属感,工作系统安排还不够细致,从而达不到预期期望和效果。
3、教师因素
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和课程的出勤率与教师教学质量有着正相关系。学生对教师的师德、人格魅力、专业素养等都有着较高的期望。部分学生对个别教师的喜恶,或者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授课质量有着过高的期望,这都直接影响其上课认真程度,甚至是出勤率。
学校的政务、教务和学务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机制。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思想不统一。部分专业老师认为学风建设是辅导员的事情,但事实上专业老师可以在学风建设上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教育是培养优良学风的根本出发点
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证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态度等。思想教育能够坚定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未来奋斗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思想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风特点和问题逐步开展:
一是抓紧抓好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时机, 注重在新生中开展加强学风建设的教育,将学风教育贯穿学生大学四年。
二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取专题报告、 座谈讨论、 个别交流、一对一帮扶小组、典型事例宣传等方式营造科研、 讲座、学术的氛围,进一步改善学风。例如,对学风不佳的个别专业,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举办有专业特色的讲座和讨论,加强学习的动力和持久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专业老师和辅导员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把对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引导和改造工作从面上向点上转变, 通过发挥专业老师和班主任的积极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大而空转向实实在在的与现实生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上来, 通过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来塑造各自核心竞争力。
(二)制度建设是培养优良学风的氛围保障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创建优良学风、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日志、课堂听课、寝室查访,随时了解、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和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一是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日志、课堂听课、寝室查访, 随时了解、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傾向, 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和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二是通过抓住“四率四人数” 建立完善的学风制度。作好学风监测工作,即学生上课出勤率、学生自习率、考试通过率、研究生报考率;考试不及格人数、留级与退学人数考试成绩明显好转和明显下降人数、学习心理障碍人数。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学风机构,组成学风助理和副班相互配合的学风监督组织。规范考勤管理制度,加大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巡查力度,对学生违纪行为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同时, 通过表彰先进、 树立典型带动学风建设,评选优秀副班,优秀学风班集体等等,逐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健康的稳定的学习状态。
三是严肃考风考纪,大力加强学生诚信考试教育, 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增强学生严守纪律、 努力成才的自觉性。严肃考场纪律,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对于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 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此外,积极改革大学课程考核形式、内容和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提高考试质量。
(三)丰富的校园活动是提升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 学风蕴涵在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而校园文化体现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充分融入丰富的校园生活之中, 使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大学的育人理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 强化他们的学习动力,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一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能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 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精心组织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艺术节, 使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创造出一种高品位、 宽领域, 既突出主旋律又符合学生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要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叶梦微.新时代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基本遵循[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8).
[3]解长江.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4).
[4]刘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8(4).
[5]文琳,徐慧.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