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肖,看起来很秀气,穿着整洁,无生理缺陷,无重大疾病史,无家族病史。他是家中独生子,爷爷奶奶对他十分溺爱。整个小学阶段,小肖辗转于亲戚家生活,没有父母陪伴。七年级时,母亲从外地回来,开始管教他的學习。小肖与父亲因为学习有过很激烈的冲突,曾有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因为对全封闭的私立高中的学习氛围不满意,小肖在高二时退学。近一年来,他情绪低落,兴趣全无,讨厌自己的性格,不愿意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来访者在家中表现出轻率任性,不顾后果,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增多,易激惹,与父母冲突严重。近两周,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没有愉快感,精力明显减弱,有自责或内疚感,注意力减退,精神运动迟钝,导致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经医生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之抑郁相。
家庭因素:小肖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教养方式为放任自由型,形成了他暴躁的性格。小学阶段,父母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对他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使小肖在原先冲动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
生理因素:青春期青少年存在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低等特点,本身就会有极端的情绪。
心理因素: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在小肖心目中自己是失败的、无价值的,他有很多自责、自罪的想法,无法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
近期目标:改善抑郁情绪,确定合适的咨询目标,认识性格形成的原因,改变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中长期目标:构建合理认知,建立信心,学会表达情绪,学习与人友好交往的技巧,与他人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
首次访谈,先建立关系,搜集来访者的部分信息,运用倾听、共情等技术鼓励来访者倾诉。了解来访者的症状以及情绪低落的原因,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确定咨询时间。
第2次咨询,了解来访者近一周的情况,澄清上次咨询结束后想法与情绪的变化。根据咨询方案,此次咨询目标是缓解情绪,改变来访者对自己性格的看法,以此改善人际关系。对来访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是由歪曲认知造成的。在梳理成长经历时,让来访者结合成长经历中的某件小事对自己进行分析,明确事件、情绪、想法的部分,尝试改变自己的想法,调整情绪。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记录引起情绪的事件及产生情绪时的想法。
第3次咨询,采取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水平功能分析,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自动思维,认识到情绪是由思维引起的,尝试更正自己的自动思维。通过行为功能分析,发现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有任性的方面,如听到爷爷奶奶教他吃饭,他就会有逆反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发脾气、说话冲。当时他的自动思维是:我会吃饭,我都这么大的人了,你们还把我当成小孩子来教育。通过澄清,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有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从而尝试改变自己。来访者提到自己4岁时被父亲扔到河里,他感觉父亲不爱他,于是产生多次咬父亲的行为。通过垂直向下的技术,在与不合理信念辩驳的过程中,动摇来访者的核心信念,并布置家庭作业:尝试与同龄的孩子进行交往,记录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认知。
第4次咨询,回顾上周情况,检查家庭作业,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被动的问题,且有不合理的认知,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就是不值得学习的人。通过一起分析班级里的一个优秀的女同学,和来访者共同探讨如何调整人际关系,同时帮助他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形成对未来的期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控制能力充分肯定,并指导来访者学会随时随地、主动地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之成为习惯。
来访者认为在情绪控制方面有所提升,性格较之前开朗,能与病房里的病友主动交往。来访者母亲反馈来访者能倾诉自己的情绪,与母亲深入沟通一些问题。
经过观察和会谈,确定来访者的心理咨询达到预期目标,他的脸上有了微笑,神态更轻松,总体状态偏好,药物服用量有所减少。
良好的咨访关系是进行咨询的有力保障。来访者积极主动改变自己的想法,为其完成后续枯燥的家庭作业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抑郁情绪方面有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咨询师的讨论,来访者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遭遇的一些不良的经历;通过记录自动思维、事件和情绪,来访者可以识别自己的想法,体会自己观念的不合理,从而改善情绪、改善行为。
(江苏省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曲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