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桥

2020-04-07 17:41吴国荣
都市 2020年1期
关键词:汾河河西太原

吴国荣

水和桥相连,有水就有桥。一座桥便是一种地方文化形成的集合体,它将建筑、艺术与科技,甚至和历史相融相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桥梁又是城市建筑空间格局的枢纽,它作为人类交流通行的建筑物,在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发达的城市,它们都有其各自标志性的桥梁。著名的桥梁往往作为城市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而存在。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个城市的扩张,往往是因为一座新的大桥的落成而享誉。因此,可以说“桥梁创造了城市”。14世纪的布拉格、佛罗伦萨,16世纪的威尼斯,17世纪的巴黎,19世纪的纽约、伦敦和圣彼得堡,20世纪的悉尼、旧金山和上海,都是这样扩容壮大起来的。

太原也是如此,在战国以来就有了造桥的历史记载。1996年,市有关部门普查数据表明,太原境内的古桥梁就有数十座,分别是御桥、蒲淤石桥、沈公桥、东济桥、龙顺桥、城濠桥、永宁桥、龙桥、天龙桥、小龙桥、石龙桥、彩虹桥、广利桥、豫让桥和鱼沼飞梁……不过,这些桥的遗存和遗迹,绝大部分是在古晋阳城内和围绕在古晋阳城外的山郊野岭的溪水河流上。这对当时晋阳城的交通出行、民众生活和领地扩张诚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此后的赵宋王朝一把火,不仅烧掉了晋阳古城,而且连它的桥梁也几近毁迹。

当太原在唐明古镇掘地重建的时候,因为规划设计的城市在汾水以东,而几条由东向西的季节性河流也都在城北或城南的远郊荒村,城内没有水系,也就没有造桥的必要了。当时也有小桥流水的景观,但那只是为愉悦皇家贵族的生活所建,盆景式的建筑物和市民的交流出行、生产生活基本上没有关系。至于城市本身的生产生活,以及城外老百姓,特别是河西地区老百姓的进城往返,也就只能靠汾河上的渡船和河西靠河村庄的背河,也便有了河西“吊老二”的说法。

太原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旧的社会制度对中国的统治一样,一直停止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上。自宋以来,虽然有朝代更替,但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突变,因此,交通出行、城市规模和经济指数都没有大的变化。当然,能够通行车辆的桥梁、尤其是能在汾河上通行的桥梁从来没有架设过。如果说,太原建城2400多年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前曾在汾河上建造过一座桥,那还是抗战期间,日军占领太原后,日伪政府为了战争的需要,方便掠夺,在城西西汽路汾河上修建了一座70孔钢筋混凝土排架式矩形桥,俗称“洋灰桥”。“洋灰桥”全长700米,宽度仅为6米,其中车道5.5米,仅能容一辆汽车的通行,桥的最大荷载量也只有12吨。1942年10月开工建造,次年7月竣工通车。它是当时连接汾河两岸的唯一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把河西地区规划为工矿区,而且把中央部署给山西的几大工业项目,大都安排在河西。经济的发展,交通是先行。1954年1月1日,施工历时一年的迎泽大桥全线竣工。这座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桥梁,全长480米,车行通道12.4米,是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在汾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当时全国桥距最长、造型最美的公路桥,因而赢得了“华北第一桥”的美誉。迎泽大桥落成后,与它毗邻的“洋灰桥”也被保留下来,作为上行的非机动车道继续使用。迎泽大桥的建成通行,大大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尤其是新的城市规划的需要,通行了40多年的迎泽大桥显然已不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汾河南北已修建了几座大桥的基础上,市政府又决定对汾河市区段迎泽大桥这座主轴桥梁进行改扩建。1997年10月1日,新改扩建的迎泽大桥通车。它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970米,主桥长511.6米,宽50米,分八条机动车道,两条非机动车道和两条人行道,是当时国内过河城市桥梁中最宽的桥梁。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还是属于领先地位的。特别是工业经济突飞猛进,这时的交通运输,除了火车的货运之外,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工业产品还是需要汽车的运输。这样光靠迎泽大桥的承载已经远远不够。于是1969年,在市区北部的北大街与新华街干道之间的汾河上,又开建了胜利桥,并于1970年竣工。胜利桥设计为双曲拱桥式,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不仅形式美、负荷大,而且用料省、工期短。它一投入通车使用,便缓解了我市的交通压力,并且增强了河西和河东工业企业的联系,减少了运输成本。为了进一步增强战备能力,方便城南的交通,我市于1971年在老军营南内环街开建了汾河隧道。由于隧道是在河床下面施工,地质情况复杂,施工组织困难,建设者们硬是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在1973年建成通车。虽然是单车通行,但在那时也大大方便了城市南部的交通运输和人员通行。

在太原,从汾河上遥望大桥建设的状况,就能感受到太原发展变化的脉搏。1988年建成了南内环桥,2007年又进行了改造扩建,实现了滨河东西路的互通。1992年建成了柴村桥,2009年又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当年北郊地区的河东河西互通。1992年还建成开通了漪汾桥,将府西街、桃园一巷连接,开通到河西的漪汾街。根据城市现代化的进程,1993年又连续建成了管线桥,方便了市民非机动车辆的通行。根据太原重心南移的规划,2001年又建成了长风大桥,它是全立交互通,双向十车道,是市区第二条东西向交通主轴桥梁,而且造型雄伟壮观。2003年,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我们在创作《太原赋》时,有感于汾河太原城区段已架起的十余座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桥梁,曾以“长虹卧波”“波撼并城”之句来反映和赞颂。

其实,随着太原城市建设的南移西进,北展东扩,在汾河城区段架设桥梁的力度更大,步伐更快。桥梁设计的艺术性、地域文化色彩和现代化理念更加突出。1998年,我市籌建环城高速公路,分别于1999年建成南环跨汾河大桥,于2002年建成西北环跨汾河大桥。2008年建成了柴西公路大桥,2010年又分别建成南中环大桥和祥云桥。2013年又建成了太原连接学府街和长风商务区的首座景观步行桥———跻汾桥。同年建成通车的还有北中环桥。为了迎接“二青会”,完善城市交通设施,2018年我市又在城区南部汾河桥梁建设上放大招,相继开建依次排列造型各异的通达桥、十号线桥和迎宾桥,可谓太原造桥史上的大动作。同年在汾河之上的红灯笼体育场旁边,还建成了第二座人行景观桥。

如今,太原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给力,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和民生环境的极大改善,无论是公园湿地、市民广场,还是九水绕城、一湖点睛,加上环城高速、高架立交和快速路上行人天桥之桥梁,太原的桥可以说是数以百计、数以千计,成为桥的故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北郊的裂石咀,汾河进入尖草坪区,到清徐县境汾河流入晋中市,在这一段逐步扩大了的城区汾河上的桥梁建设,有心人曾进行过统计,从漫水桥、铁路桥、高速路桥、综合交通桥到管线桥、隧道河坝和人行景观桥,总共有31条。面对太原在汾河岸畔的悠久历史,我们深深体会到:

两千多年晋阳城,

汾水中分不相通。

自从解放创伟业,

座座大桥风雅颂。

责任编辑杨睿姝

猜你喜欢
汾河河西太原
陪汾河走一走
河西玉米分级卖
河西玉米分级卖
除夜太原寒甚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汾河白鹭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汾河水韵
谈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性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