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小说)

2020-04-07 17:48康志刚
当代人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海大娘闺女

康志刚

自从那天晚上在打麦场出事后,银珍恨不得快点给小素找婆家,为儿子小海换媳妇。

这是那些年村里新时兴的习俗,名曰“换亲”。就是甲家的女儿,嫁给乙家的儿子,乙家的女儿呢,再嫁给甲家的儿子,这么一交换,双方的儿子都有了媳妇,皆大欢喜。家,还是这个家,血脉却得以延续。采用这种婚姻方式的大多是成分高的人家,有时有残疾的男孩子,也不得不采用这个办法。

村里有几户换亲的,还有一户是转亲。明面上都过得不错,只有一家过得不大好:这边的媳妇跟婆家闹别扭,那边的媳妇不干了,你不善待俺家老人,俺凭什么善待你们家?于是两家就闹翻了,两边的闺女,干脆收拾收拾,拎上包,一拍屁股回了各自的娘家。就这样僵持了好久,后来还是媒人从中说和,双方的闺女才又回了各自的婆家。

都说换亲不如转亲。转亲是三家,甲家的女儿,嫁给乙家的儿子,乙家的女儿呢,又嫁给丙家的儿子,而丙家的女儿,则嫁给甲家的儿子。采用这种方式,三家的关系相对简单得多。这是一种民间智慧。但转亲不好找,不是这家不满意,就是那家不满意。

成分不好的闺女,倒是不愁嫁人。从前年开始,也就是小素刚满二十岁时,就有媒人来提亲了,却都被母亲银珍婉言谢绝了。母亲一直没说那个意思,也许是要小素自己看出来吧。自己看出来,比对她说开要好,不是母亲强逼的!小素呢,只恨自己命苦。如果当年她大伯加入八路军而不是国民党的军队,说不定早当大官了呢!那么,他们家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小素心里非常矛盾,她心疼哥哥小海,却又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一辈子的大事!明知道自家成分不好,但她也像村里所有女孩子一样,心里不乏美好梦想。

其实,她哥哥小海高大的个子,白白净净,俩眼不大,却明亮有神。说不上仪表堂堂,也不算丑。 就因为说不上媳妇,这两年,他的眼睛渐渐变得暗淡无光了,嘴上老长燎泡。白天,只管在田里闷着头干活儿,很少和人说话。回到家,总是耷拉着脑袋,脸也阴沉着,像伏天布满雨云的天空。母亲和他说话,他只是以一个“嗯”作答。母亲也不计较,像欠了儿子什么。

从去年开始吧,小海耳朵开始有些背了,跟他说话得大点声。人们说,小海快成聋子了。父亲大贵悄悄地带他去县里的医院做检查,不知喝了多少药,西药中药差不多喝了个遍,不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了。有时,和他说话得连说带比画,眼瞅着真要成“聋子”了。但家人都清楚,小海的病因是说不上媳妇着急上火所致。

从前小素的母亲银珍对男方还有点挑剔,不是年龄太大,就是身上有毛病。有一次还有人介绍个瞎子,也是妹妹给哥哥换媳妇。她一口回绝了,再不济也不给闺女找个瞎子。

她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天晚上在打麦场上,趁着倒班休息,小素去麦秸垛后面小解时,小亮子悄悄地尾随过来把女儿糟蹋了。这些日子,全胡同、全村人都在议论小素。尽管他们家对真实情况进行了隐瞒,但人们望向她的眼神是猜疑的——本来,这种事儿人们都爱往大里去想。

不能再等了,越等对他们家越不利。于是她开始托亲戚物色换亲的人家,当然,对男方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

这次,是她娘家嫂子介绍的。男方是北面高家庄的,也是妹妹给哥哥换媳妇,贫农,成分不错。哥哥是个瘸子,小时候得小儿麻痹症落下的残疾。

嫂子问她同意不同意?她把牙一咬,点了头。

小海和女方是在她娘家嫂子家见的面。

女孩子叫琴花,长得的确不错,个头儿比小素略高,脸庞白皙丰满,眉毛细长,眼睛似亮晶晶的星星,透着一股精明与干练。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芝麻牙。小海瞅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小素的母亲把俩眼笑成了弯弯的月牙:哎呀,儿子真有福气!

琴花也一眼相中了小海。原来小海竟然比她想象得好,不但个头儿高大,五官也周正。再說又不是实心聋,只是耳朵背罢了。因为心情好,脸上就始终挂着笑,又有几分羞涩。

第二天,小素和琴花的哥哥见面。

小素来到她妗子家时,琴花的哥哥坐在东屋炕沿上抽烟,两条细腿耷拉着,脚也扭曲变形——上面是一双已然泛白的黄绿色军用胶鞋。在他身边,依炕沿戳一副顶端磨得锃亮的木拐。

小素先看到了他那双细腿,脑袋顿时像挨了一棍子,“嗡”一下蒙了。她扭身进了西间屋。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来的,然后就坐在那只枣红色坐柜上,两颗泪珠从杏核般黑亮的眼睛里滚出来,扑簌簌落到了屋地上。

当初,只听妗子说是个拐子,哪想到拐得这么厉害呀。莫非,自己要和这样一个男人过一辈子吗?她觉得她正往一个深坑里跳。不是她想跳进去,是背后有一双手在用力推她。是谁呢?是母亲,是父亲,还是哥哥小海?

她说不清,大脑一片混沌,像灌满了糨糊,整个人都木了。

门帘被掀开了,随着一股微风吹来,小素母亲和妗子几乎同时走进来。妗子一把攥住她的手:“小素,你可要听话哟。为了你哥,你得想开点!”

她母亲倚住炕沿,两条胳膊交叉着抱在胸前,歪头盯着她,嘴唇紧绷着,一声不吭。

妗子依然攥着她的手,攥得很紧。

“闺女,听话,这就是命啊!命!再说,别光看腿,人家排面也凑合,嘴皮子可好使哩,将来能给你支撑门户。再说啦,人家是贫农!”

“人家是贫农——”妗子这句话,在小素耳边反复萦回,一遍又一遍。

还有一个声音,像妗子的也像母亲的:“你还挑嘛呢,也不想想自个儿的名声。”

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她看到母亲和妗子的嘴巴都没有张开。但她混沌的大脑开始渐渐明晰,就像开春时结冰的河水开始融化。麻木的神经也渐渐恢复知觉,她感到手被妗子攥得疼痛难忍。她又想到了打麦场上,小亮子借着夜色和打麦机那震耳欲聋的吼叫声的掩护,在麦秸垛后面将她摁在地上的情形。不,是小亮子凭借着队长的身份欺负她!而依她家那个成分,能对小亮子怎么样呢?后来,小亮子只是给她父亲大贵扎了一跪,道了歉,这对她家来说就非常知足了。而且为了保住她的名声,两家大人还统一口径,把这事儿往轻里说了。但人们都不傻,知道怎么回事。

她抹去眼角的泪珠,抬起头来望了母亲一眼。

母亲依然不吭声,紧绷着嘴,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威严。原来慈爱的母亲还有这么威严的一面!不,那更是一种凛然。她发怵了。她还发现,母亲的眼睛开始泛紅……

明天就要出嫁了,从早上开始,小素便不吃不喝,躺在炕上,用被子蒙住头,任谁叫也不起来。她不是反悔不想给哥哥换媳妇了,不是。她是用这种方式,来跟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吧。多么软弱无力的抗争呀!

正在这时,小素的大娘走进来。

老人穿一件藏青色大襟褂子——这也是村里老太太春秋季节穿的衣服;一条藏蓝色宽大的粗布抿腰夹裤,虽说是解放脚,却也扎了裹腿,看起来挺拔健壮。

她是特意来看望即将出嫁的侄女的。她多么离不开这个孩子呀。这些年她心里那茫茫无边的空虚,有一半是小素给她填充的,让她少受些寂寞的折磨与煎熬。

小素和大娘感情很深,平时一有空闲,她就来陪大娘说话。一个女人,就这么孤零零地生活了几十年,一直在等待一个男人,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力呀。因为没有儿女,大娘把小素当作自己亲闺女看待,每当做了好吃的,就喊小素过来一起吃。除了母亲,大娘是小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可以说,小素是守着大娘长大的。她看着大娘由一个俏丽俊气的年轻女人,变成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

她最初听到的谜语,就是大娘说的。“方方正正一座城,城里住着一营兵。只见兵打仗,不见兵出营”,谜底是“算盘”。想想,还真是。还有一个,“梧桐树,梧桐花,梧桐树上结芝麻”,谜底是一种植物。大娘让她猜,她想了许久,觉得是棉花。棉花的叶片和梧桐树的叶子不是很像吗,开的花也像。还有,棉花花儿凋谢后,结的棉花壳儿和芝麻多少也有些相像。但大娘说不是。她再猜不出了。

“不是棉花是什么呢?”她问大娘。大娘摇头:“我也猜不出。”她不相信大娘猜不出来。大娘是在哄她。为什么要哄她呢?大娘说:“有些谜语,要猜一辈子的!”

她还小,不懂得大娘这句话。一个谜语,还要花一辈子时间来猜吗?她把目光再盯到大娘脸上,才觉得自己永远无法弄懂大娘的心思。

曾经有许多次,小素把那位未曾谋面的大伯想得很坏。跟着蒋介石跑到台湾的人,能不坏吗?课本上、电影上,还有小说小画书里,那些国民党兵不都是大坏蛋吗?是人民的敌人!都是一个娘肚里爬出来的,父亲为什么就和大伯不一样?但父亲不认为大伯坏,说大伯是被抓走的。她问父亲:“我大伯是怎么被抓走的?”父亲说:“那年腊月,你大伯去镇上卖萝卜片儿,打算赚点钱过年哩。不巧,正碰上南边的军队抓兵,见你大伯年纪轻,长得又胖壮,就抓走了。”父亲管国民党兵叫“南边兵”,大娘也这么叫。小素想,那么八路军就是北边的兵吧。想想也对。

小素的大伯被抓走时,和大娘结婚还不到两个月。但小素又不明白,大娘为什么一直不改嫁?是等着大伯回来吗?大伯还能回来吗?小时候,大娘除了教她猜谜语,还爱哼唱小曲儿。她印象最深的有《五更怨》:

一更里呀佳人守空房,

一阵好凄凉,

丈夫把兵当。

郎在外,奴在家,

鸳鸯分两邦。

青春有多少,

花开几日香?

满怀心腹事,

有话对谁讲?

思想起来咬牙啐齿,

骂声无义郎!

二更里呀佳人守孤灯,

两眼泪盈盈,

满屋子冷清清。

思想起奴的丈夫

……

还有一首《送情郎》:

送情郎送到大门外,

问一声情郎哥多咋儿回来?

回来不回来给小奴打封信,

别叫小奴家常常挂心怀。

……

小素发现,在豆黄色煤油灯下,大娘那张略长的脸颊竟然洇出一层红晕。但她又从大娘的声音里,听出了一丝哀怨与凄苦。她想,歌里那个丢下妻子离家而去的情郎,就是自己的大伯吧。

可有一点她不明白,她想晚上和大娘做个伴,这也是她母亲的意思,却被大娘婉拒了,说她一个人清静惯了。她就觉得大娘有点怪,那么大一盘炕,就大娘一个人,不寡得慌啊?母亲也觉得大娘有点怪。后来,她发现大娘晚上睡觉总往身边铺个空被窝,被子是紫花粗布,有些年头儿了,敷一层暗淡的陈年的光泽。她一下子理解了大娘,心里一热,眼窝就湿了。此后她再没提要和大娘做伴。

大娘住在前院。说是前院,其实是同一个院子。大伯家的屋子东边,有一个小夹道,这条小夹道将前后院子连在了一起。这是父亲的主意,为了将来方便照顾嫂子。

小素每天清早都给大娘挑一担水。之前,这是哥哥小海干的活儿,今年她抢了过来。能为大娘做点事情,她心里高兴。

人上了年纪就醒得早,小素每次来,都见大娘坐在堂屋的蒲团上梳头。这个年逾五十的女人,已是满头银发;高颧骨,高鼻梁;脸上虽说起了不少皱纹,但一晚上充足的睡眠,让她脸皮红润饱满,眼睛也明亮有光,依然能看出她年轻时是个美人胚子。大娘穿一件靛蓝色小布褂,一条灰色洋布裤子,宽宽大大的裤腿几乎将一双解放脚掩住了。

每一次,小素都不急着抄起扁担挑水,而是笑眯眯地站在门口看大娘梳头。

只见大娘把花白的头发披散开,然后,用深红色桃木梳子梳理。她觉得大娘的样子非常有趣儿,像母鸡歪着头用喙子梳理漂亮的羽毛。她就想,她那个从未谋面的大伯,是不是也喜欢看他新婚的妻子这么梳头呢?直到这时,她才会把那个远在台湾的大伯和眼前这个女人连在一起。大娘就这么从一个美丽少妇,梳到了年老。她又想到了她自己。

每天早晨,她也是这么梳头的。可是,以后谁来看自己梳头呢?这么一想,心情顿时暗淡下来,就像外面蛋青色的天光。

那天,当大娘得知小亮子欺负小素时,气得浑身直哆嗦,但还不知道情况那么严重,后来还劝小素的父亲大贵:“都一个胡同住着,他家既然认错了,咱也不能得理不饶人,闹得磕头撞脑的。”然后又说,“都是那个老东西,让家里人都过不安生!”明知道这事儿不怪他,但她还要这样说。

几天后,她才得知了实情。有那么一刻,她恨不得去找小亮子算账,哪怕和他拼了自己这把老骨头!遭天杀的呀,好好的一个闺女,就这么被糟蹋了!她流了一晚上眼泪,刚开始她为小素哭,后来就为自己哭,又恨起那个跑到台湾的男人。

她不明白,小素怎么也和自己一样苦命呢?那天早晨,她刚起来,小素就进来了。小素没有像从前那样先叫声“大娘”,然后抄起扁担给她挑水。小素站在屋门口,呆呆地望着她,两颗泪珠渐渐地顺着苍白的脸颊流下来。她的眼睛是红的,也肿得厉害,眼皮就显得更双了。当小素看到大娘的眼睛也又红又肿,明白大娘知道了那件事儿。“大娘——”她轻唤一声,一头扎到了大娘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

一更里呀佳人守空房,

一阵好凄凉,

丈夫把兵当。

郎在外,奴在家,

鸳鸯分两邦。

青春有多少,

花开几日香?

满怀心腹事,

有话对谁讲?

……

还是那个声音,凄婉悲切,由远及近,似涓涓细流传到她耳边,又似梦似幻……

小素要出嫁了,起初大娘是高兴的,这就意味着小海要娶媳妇了。正是自己那个跑到台湾的男人,让小海一直打光棍儿,她心里过意不去。小海是他们家唯一的男丁,他们李家断不了香火了!但听说小素的男人是个拐子,而且拐得那么厉害,就像一盆冷水浇在热锅上,她的心一下子碎成了齑粉。多好一个闺女呀,就这么给糟贱了!她安慰和劝说过小素几次,小素不言语,只是哭。她也就跟着哭。

今天她过来,一是问问小素母亲有没有需要她帮忙的,二是想再安慰和劝说一下小素。

她走到炕前,双手撑住炕沿,小声对小素说:“闺女,你得听劝!不如意又能怎样?如果你哥说不上人儿,你娘心里能安生了?你就是找个再好的人家,成天吃猪肉大白面馍馍,眼瞅着你哥哥打光棍儿,你娘你爹心里着急上火,你心里能好受了?你说是不是呀闺女?我知道你这孩子心肠好,不会光为自个儿打算的。其实跟谁过不一样啊,一辈子,还不是一眨眼的事儿。再说,人家是贫农,成分好!”

这些话,她都对小素说了好几次了。每一次,嘴上说得轻松,心里却是沉重的,好似压着一块大石头,又有一种锥心泣血般的痛。同时又想到了她自己,可不也是一辈子!好赖吧,小素一天到晚还有个男人守着,她呢?守了空房几十年了,说白了,她是守着一个影子,一段记忆……

“好闺女,快起来,别再让你娘你爹着急了,再怎么,你不比我强……”她又补充,眼圈早红了。

小素母亲用感激的目光瞥了嫂子一眼。她怨恨大伯子哥当年跑到了台湾,让他们家跟着背黑锅,就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嫂子身上,几天都不和她打照面;即便见了面,脸上也像敷一层冷霜。但有时又觉得不该这么想,这和人家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她还觉得她很可怜!为那个和自己只生活了不到两个月的男人守活寡,值当哩吗?就觉得嫂子太执拗,执拗得都有点犯傻,这让她又多少有些瞧不起她。但丈夫给全家发下话:一定要善待嫂子,将来为她养老送终!因此明面上,她对这个苦命的嫂子非常尊重,蒸了包子烙了大饼,都让小素送过去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大娘的这番话起了作用,小素不再哭了。自己比大娘强吗?她在心里这样问自己……

换亲的婚礼,比正常婚礼要繁复和热闹一些。根据两家事先商定好的,小素家先去高家庄迎娶琴花,然后琴花家再来迎娶小素。

当小海把琴花娶来时,无论是攒忙的,还是来看热闹的,都啧啧称赞:哎呀,好一个漂亮媳妇!小海真有福气!

大贵和银珍端着托盘,忙着给人们递糖块递烟,笑开的嘴就没有合拢过。

时间不长,琴花家接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赶来了。她哥哥被人用自行车驮着,人们顿时怔住了。哎呀,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

小素母親把她娘家嫂子拽到一边,悄声问道:“哎呀,怎么不让人替他呀?”—— 这一带有个习俗,如果新娘与新郎的生辰八字不匹配,男方可以找本家没结婚的兄弟代替新郎来迎亲。

她娘家嫂子知道这个小姑子脸上挂不住,笑着摆摆手:“别提了,我说了不止一次,可人家就非得自个儿来,也不知道别了哪根筋,死活不让别人替他。”

小素母亲转身回屋,却寻不见小素,东屋西屋都没有。

“小素,小素呢?”她大声喊,“看这闺女,跑哪儿去了,那会儿还在哩。”

她又去了厢房,去了厕所,都没有。

突然,她心里一沉,想到了那口井。

那拐子在院里站着,身子让木拐支撑着,在朦胧的蛋青色的晨曦里,像谷子地吓唬麻雀的稻草人。他四处张望,寻找着那个他日思夜想的身影。他比小素大十岁。

一声声的二踢脚在胡同里炸响,仿佛接不到新娘就要一直这么放下去。

小海也慌了,他冲出人群,来到胡同,甩开两只大脚,“噔噔噔”地往那口水井跑去。边跑边喊:“小素,小素——”

这时,有本家提醒小素母亲:到前院看看吧,小素是不是到她大娘那儿去了?

当小素母亲心急如焚地来到那个夹道口,果然见小素从前院走出来,身边是她大娘。老人是扶着小素的胳膊走出来的。

“娘,我走了……”小素瞅一眼母亲,转身走出木栅栏门,坐到了来接亲的自行车上,再没有往回瞅一眼。

天色又亮了些,屋宇和墙头上有了霞光的影子。小素母亲就那么呆呆地站在街门口,望着接亲的车队走到胡同南头又朝东拐去,脸颊上早落了一层冰凉的泪水。

忽地,从家里传来人们闹新房的嬉笑声。她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扭转身朝回走去,脸上立刻又绽开了欢喜的笑……

猜你喜欢
小海大娘闺女
捡来的闺女,卖掉公司陪老爸走四方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相见
招财耳
推销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
王大娘的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