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无上
摘要:文章对近四十年倭仁研究做了系统论述。其中包括对倭仁研究的整体总结,对倭仁生平、所留文献、政治理论和思想理念的分析,最后指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四十年来,倭仁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前辈学者研究的成果上,更加深入的整理文献、编订倭仁年谱、转变研究视角、寻找新的研究方法,以推动研究的继续深入。
关键词:倭仁;近四十年;研究综述
倭仁(1804—1871),字艮峰,号艮斋,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中参与朝政,对晚清政局及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著作品辑为《倭文端公遗书》。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对倭仁的研究不在少数,本文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近四十年倭仁研究的成果,为今后的倭仁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
有关倭仁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当时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到倭仁,仅有两篇论文。吴民贵《试论倭仁的强国之道》一文认为,倭仁的“礼义救国”、“明君救国”和“清官救国”思想在当时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注定要失败的。
钱远镕围绕奕与倭仁的同文馆之争这一问题得出了“革新者必胜,守旧者必败”的结论。两篇文章都否定了倭仁的政治主张,认为其思想误国误民。
到了90年代,随着文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对倭仁研究甚少的局面有所改观。在文献方面,张凌霄于1992年发表《倭仁集注》,这是第一部整理成册的倭仁作品集;李细珠于1997年发表《<倭文端公遗书>版本考述》一文,此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倭文端公遗书》的九个版本,分别为“光绪元年六安涂氏求我斋刊本”,此书为最早的《遗书》刊本;光绪年间“京都本”,此版本收有上一版本未收篇目;“光绪三年粤东翰元楼刻本”,此本为上述两个版本的合刊;洪氏唐时经馆丛书本,此书与“翰元楼本”所收录的篇目相同,但编排次序有所差异;《倭文端公遗书补》,此书收有其他任何版本未收的倭仁六篇奏疏;“光绪二十年山东书局重刻本”,这一版本是迄今所见收录倭仁作品最全的版本;“两种台湾影印本”,第一个版本为1968年成文出版社出版,另一版本为1969年文海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倭文端公(艮斋)遗书》,两书均是“山东书局本”的影印本;《倭仁集注》,根据“山东书局本”整理而成,作者对语词进行详细注解,是面向大众的一个读本。
李细珠在关注倭仁著作的版本问题的同时,还搜集了倭仁生平履历的相关资料,1998-1999年两年的时间中,他联系发表了四篇有关这一方面的论文。《倭仁远赴叶尔羌任职述论》一文研究了他的被贬原因、被贬意味与贬谪期间的政绩三个内容。《倭仁史实考证二则》一是探讨了在同文馆之争前后倭仁在朝廷中地位变化的过程,二是否定了倭仁与曾国藩的“绝交”说,认为他们一生交谊至深。《倭仁与吴廷栋交谊略论》一文分析了二人从“相交于师友”到“同朝辅政”的过程,得出他们作为保守派注定以悲剧收场的结论。《倭仁交游述略》一文描述了倭仁从会试中式到成立正学会,再到理学思想转向程朱,最后任职帝师的四个阶段。
除上述以外,程作新的《清代蒙古族哲学史的特点》一文系统分析了倭仁的哲学思想。作者认为,在本体论方面,倭仁走客观唯心主义路线;在认识论方面,倭仁的思想属于朴素的辨证认识论;在发展观方面,倭仁继承前人,保留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历史观方面,倭仁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五伦”等思想属于唯心史观。武国骥继承了这些观点,并且简单分析了倭仁的《为学大指》一书,认为书中所强调的“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等认识论观点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另外,倭仁的“理学观”在这一时期也受到关注,先后出现了一些单篇论文。史革新的《倭仁与晚清理学》一文认为倭仁是恪守程朱理学的“一代儒宗”,并将其理学思想归纳为“尊崇程朱学说,墨守义理成规”,“以‘诚、‘敬为核心的理学道德论,“完备而系统的道德修养功夫”、“强调‘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四点,认为他不随客观实际调整政治主张,而是用传统的道德体系控制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赵之恒与史革新的观点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他认为倭仁提出的一些主张确实涉及到了王朝兴衰问题,只是不能解决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问题罢了。李细珠将倭仁与曾国藩的主张进行比较观察,站在中立的角度分析了二者在“王朝复兴”中的积极意义,认为倭仁提倡的修身有维系人心的作用,在当时社会发挥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可见,对倭仁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仅有少数学者关注到倭仁,且视角都在他的政治主张方面。到了90年代,更多的学者关注到倭仁,研究成果有所增多,不仅出现了整理成册的倭仁作品集,还有对其生平履历的研究,对他的评价也更加公允客观。
二
进入21世纪,倭仁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这一阶段在继承以往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既有对倭仁文献和生平资料的进一步整理,还涌现出一些对其思想理念进行分析的单篇论文。在文献整理方面,周新凤的《倭仁手札三通》和胡宁的《<吴太母孺人节略>系倭仁佚文考》两篇文章对倭仁作品进行补遗。同时,彭勃关注到倭仁日记的史料价值,认为倭仁日记比其他人日记影响深远的原因是因为廣泛的传抄,但在此过程中,抄写者会根据主观意愿对日记进行删取,使日记从实用变成了格言,也使得倭仁本身的修身思想日益模糊。在生平方面,贾熟村搜集倭仁家族成员的履历资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研究,认为倭仁的修身、齐家思想对子孙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是他以德治国的思想却是迂缓的,无法解决中国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倭仁最终被时代所抛弃。李陵分析了倭仁的理学思想从王学转向程朱之学的过程,认为这一转向主要是因为倭仁交游对象的变换与和老师唐鉴的切磋交流。
马秀平最先认识到倭仁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倭仁力图倡明理学,对矫正官场风气,挽救人心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他在《从倭仁到王先谦——清代同光年间保守主义思想的典型探析》一文中,将倭仁与王先谦进行比较观察,进而探讨保守派对当时社会的负面影响与其存在的必然性。这些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如公一兵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倭仁的为官经历得出了“倭仁是一个优秀的封建士大夫”的结论,李卫民从教案问题入手,认为倭仁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提出了中国人应坚守传统信仰这一重大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李细珠认为倭仁在道咸同时期一方面尊崇程朱,一方面辟斥王学,是晚清程朱理学复兴的中坚人物。李扬帆认为倭仁的保守思想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洋务派、清流派的思想一起构筑了抵御西学侵略的中国框架。
倭仁的思想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存在很大的弊端。耿云志在《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一文中提到,倭仁的唯尊孔孟与唯我独尊的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使国人只看到了西学的表层,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
在哲学思想上,白蕊欣的《倭仁<为学大指>研究》一文通过分析《为学大指》中“立志为学”、“居敬存心”、穷理致知“、察几慎动”、“克己力行”、“推己及人”六点内容肯定了倭仁的哲学思想,认为他一方面继承了儒家思想,一方面传承了程朱理学,对个人修身养性有很大的益处。
此外,张力均分析了倭仁的民本思想,认为他的“恤民观”和“重民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力图从统治阶级内部来拯救中国,而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使得他的民本思想事倍功半。张金兰将倭仁的民本思想分为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提出的具体措施两类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将倭仁定性为“典型的士大夫”。屈宁分辨了倭仁的“理”与“礼”之分,认为“礼”是“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行“理”必须要遵循的准则,同时,倭仁并不囿于空谈,主张“以礼化民”和“缘情制礼”。周海亮将倭仁的伦理思想分为“人性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伦理观”和“家庭伦理观”五点加以论述,并认为倭仁的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维系人伦道德、提高文化价值、维护婚姻稳定的作用。
可见,进入21世纪,对倭仁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文献整理更加完善,生平资料的搜集也更加具体,学者们的视角更加开阔,不仅关注倭仁本身,还关注到他的家族,这一研究方法有利于后人更加全面的看待倭仁。这一时期对倭仁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具体,不仅肯定了他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还看到了他的思想在今天社会仍有一定的价值。
三
近四十年来,对倭仁的研究在文献整理、生平研究、思想内涵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我们的研究仍在继续。这就需要接下来的研究者勇于创新,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加强倭仁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近四十年来,虽然对倭仁文献的整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不仅有整理成册的《倭仁集注》还有倭仁佚文考。但整体而言,倭仁的文献整理并不乐观。目前,文献整理著作仅有《倭仁集注》一书,此书仅是对《倭文端公遗书》的整理编订,但《倭文端公遗书》并不代表是倭仁的全部作品,比如《倭文端公遗书补》中的六篇文章和上文所提佚文未见于此《集注》中。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对倭仁文献的整理,编写提要、点校注释、整理出版。在注释时要避免主观臆断,增强文献的科学性。只有做好文献整理工作,才能对倭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编订完整的倭仁年谱。搜集倭仁生平交游资料,在资料丰富的情況下,按照时间顺序编订详细的倭仁年谱,并举例论证,使年谱内容详实。晚清与倭仁结交慎密的曾国藩、翁同龢等人都有详细的年谱流传于世,世人对他们的分析研究也更为透彻,作家的生平履历直接影响作品的编年,进而影响对作者思想主张的探析。目前,对倭仁生平履历的研究仅达到搜集生平交游资料阶段,因此,接下来编订一个完整的倭仁年谱显得尤为必要。
再次,变换研究视角。对倭仁的研究,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文学研究视角,探索多样新颖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学者们以其多样的思想理念来研究倭仁的政治主张并且为倭仁平反,就是值得借鉴的有益探索。我们还可以从地域文化、蒙古族文化、倭仁多样化的思想理念等角度去探索倭仁的意义和价值。视角的不同可以突破原有研究的束缚,使研究更为完善,不仅可以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还可以使晚清研究更为具体。
最后,拓展域外有关倭仁研究的空间。当今社会,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研究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超越文化圈限制,提高倭仁的域外接受研究与译介研究。
倭仁作为晚清重要大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他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还可以丰富晚清社会文化。虽然,倭仁其人受到的关注时间和中国历史传统上的人物研究历程不可以相提并论,但是,研究倭仁的价值和学术意义显而易见。从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近四十年来对倭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赏的成就,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是任何研究都不可避免的。接下来,需要更多学者的参与和努力才可以使倭仁研究突破困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张凌霄.倭仁集注[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92.
[2]吴民贵.试论倭仁的强国之道[J].史林,1989.
[3]史革新.倭仁与晚清理学[J].中州学刊,1997.
[4]李细珠.《倭文端公遗书》版本考述[J].清史研究,1997.
[5]李细珠.理学与“同治中兴”——倭仁与曾国藩比较观察[J].学术月刊,1993.
[6]李细珠.倭仁史实考证二则[J].近代史研究,1999.
[7]李细珠.倭仁与吴廷栋交谊略论[J].安徽史学,1999.
[8]李细珠.倭仁交游述略[J].近代中国,1999.
[9]李细珠.晚清顽固派的典型——大学士倭仁[J].百年潮,2000.
[10]马秀平.从倭仁到王先谦——清代同光年间保守主义思想的典型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11]李细珠.倭仁与道咸同时期的理学[J].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2004.
[12]屈宁.晚清宋学派礼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3]李扬帆.捍卫与排外:倭仁的卫道之苦[J].世界知识,2006.
[14]周新凤.倭仁手札三通[J].文献,2009.
[15]周海亮.士大夫倭仁的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16]张晨怡.清同治年间理学人士在京交游述论[J].兰台世界,2017.
[17]白蕊欣.倭仁《为学大指》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18]郭琪.自找没趣的帝师倭仁[J].中国档案报,2019.
课题号:CXJJS1902
课题名称:清代蒙古族作家倭仁全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