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财良
摘要:写作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方法和技能的传输,则是十分无趣,甚至是有害的。教师如能创设合理的情境支架,则能有效地提高作文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情境支架创设;有效路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多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写法,指导学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这种偏重于技巧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长此以往,对学生写作兴趣和个性的培养是十分有害的。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的资料库,教师就好比管理员,要善于给他们找好头,搭好线,做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启发他们找自己最了解、最有感慨的东西来写。”①于漪老师说的“找好头,搭好线”,就是给学生提供支架。笔者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创设合理的情境支架,能有效地提高作文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实施的路径及成效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支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日常生活中创设黑箱式情境支架”和“从阅读教学中创设明箱式情境支架”。
(一)从日常生活中创设黑箱式情境支架
所谓黑箱式情境支架指的是写作教学设计者通过设置隐形情境支架,有意识地调整写作学习活动的难度。初学时,设计者会给出简单的任务,后来难度逐步提高,设计者在幕后提供支架,尽量减少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复杂度②。
1.利用真实场景巧设情境支架
实施路径: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每天都上演着丰富多彩的活动。语文教师若能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信息,再巧设情境支架,挖掘身边的真实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完成作文,不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例如:课前,某位语文教师准备进行阅读课的文本分析,可是在走进教室前,就听见班级中传来个别学生的叫骂声。教师非常生气,就让叫骂的学生站起来,但是没有人肯承认。于是,这位教师让每位学生在纸上写上那叫骂的同学的名字。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下来,教师当场“唱票”。顿时,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大家面面相觑,屏气凝神。结果,被选出来的两位同学也当堂承认了错误。正当他们准备接受老师的惩罚时,老师却当堂宣布要写一篇作文,核心事件就是今天的“选票”,要以心理的变化为线索,写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选票事件”是老师精心布置的一个“局”,目的是让大家写好作文。最后,因为每个学生都是“选票事件”的参与者,有着切身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作文,其中不乏许多佳作。
成效分析:生活构成了写作的大舞台,但是许多学生往往不会去主动观察生活,只满足于老师直截了当的灌输。“学生叫骂”本来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是教师却抓住了这次偶然,精心布局,巧设情境,将其“演变”成一次真实的“选票事件”。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上演着种种“世间百态”。教师无需采用“填鸭式”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作文,但是通过这个隐性情境支架的设置,整个写作过程一目了然,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如能设置或挖掘生活中那些“原生态”的元素,则能让学生立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胡编乱造,乱发抒情。
2.利用虚拟场景巧设情境支架
实施路径:写作,有时需要对生活进行再加工,因此,本质上也是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教师可以虚拟生活中的场景,巧设情境支架,带领学生沿着教师设置的任务坡度,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努力逐步上升,直至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例如:写作课上,某位语文老师想训练学生写好人物的外貌描写。于是依次设置了以下的问题。“老师没有老伴了,没有人给我做饭,你们能不能帮我写一个征婚启事,以便能找到老伴?”于是,学生兴趣盎然,一边观察老师的外貌,一边动笔写。老师看完几个学生写得“征婚启事”后,摇了摇头,觉得不满意。说:“你们写得太好了!什么老师英俊潇洒,风华正茂啊!可是,要是真见面了,人家一看,我是个秃头,个人又不高,不是英俊潇洒啊!你们这样写,我的婚姻大事就黄了。”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学生又开始修改。老师看完后,又说:“這次有了很大的进步。什么老师个头一般,但是也符合中国人的平均海拔啊!可是,你们想一想,一个征婚启事写了三四百字,有人耐心去看吗?是不是太啰嗦了?能不能简洁一点?让人看了印象深刻,又能产生好感。”学生又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开始修改。接着,老师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说“这次让我满意了。什么瘦而硬朗啊!沉稳有修养啊!既简练,又给人留下深刻影响。”最后,教师总结了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即抓住典型特征、真实、生动又简洁等。
成效分析: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人物的外貌描写,而是利用征婚这一虚拟场景巧设情境支架。学生的兴趣点一旦被点燃,就一发而不可收,主动写作的激情就会异常高涨。整个写作活动中,教师看似没有介绍写作的方法,其实,是将方法巧妙注入到一次次的情境中。教师设置的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这比单纯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有趣的多,有用的多,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和“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从阅读教学中创设明箱式情境支架
所谓明箱子式情境支架指的是通过提出建议或提供认知工具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学习困难。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③ 阅读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吸收思想营养和写作营养。写作教学,主要通过作文来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读写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利用阅读课中总结出的方法和技能,巧妙地给写作提供情境支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1.利用单篇阅读巧设情境支架
实施路径:通过借鉴单篇(某一篇文章)的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优点,模拟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慢慢能够独立作文。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原文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片段写作等。但是,仿要怎么仿,续要怎么续,该要怎么改,都需要教师提供方法,提供情境支架。例如,在执教朱自清的《春》一課时,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对春天的几幅图画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的美。仿写前,教师给学生提炼作者的写作手法,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等手法,这些情境支架的设置,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成效分析:通过单篇阅读,仔细玩味和咀嚼词句乃至情感,提炼写作的方式方法,进而建立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和起来,可以使学生把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彼此交融,从而真正地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2.利用群文阅读巧设情境支架
实施路径:有时,为了写作的需要,要博采众家之长。因此,就要有群文阅读的意识,将同类型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开展研究,提炼为满足写作需要的情境支架。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组合文章的。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别是写景抒情类散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有季节特征的三首古诗和一首元曲,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来谋篇布局的。但是,又体现出一些差异,如有的是实写,有的是虚写,有的是联想,有的是想象等。此时,可以用思维导图这个情境支架,梳理出同类文章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写出好文章。
成效分析:如果只满足于单篇阅读,学生的思维面就会狭窄,写作的空间自然不会广阔。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自身的“特质”,如能将不同的“特质”组合起来,自然能化为写作的内功。长期的群文阅读,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阅读链”和“思维链”。在此过程中,不是学生简单的自悟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情境支架,提炼方式方法,带领学生在“这一类”文章中畅游。长此以往,学生不断地受到浸润和熏陶,思维面就会打开,自然能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以便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效果。
总之,写作教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单纯方法的灌输,而是化被动为主动,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支架,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自觉完成思维历练的过程,达到创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谈语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