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互联网+扶贫”工作的路径研究

2020-04-07 17:41夏晓乐黄军荣王锐
今日财富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夏晓乐 黄军荣 王锐

2019年是打赢扶贫攻坚战最重要的一年,是前期扶贫工作的深化之年,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胜关键。自改革开放举措逐步实现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互联网+扶贫”为开展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率,强化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本文从现实出发,以西部IT类高校为例,以“互联网+扶贫”为背景,研究实现全民脱贫的新路径。

国家中央曾提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扶贫攻坚工作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要求到2020年我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从2012年至今,在党和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贫困人民和贫困县逐年稳定减少,全民小康未来可期。“互联网+扶贫”模式的提出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力量,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互联网是连接新时代的桥梁,随着“互联网+扶贫”模式的深化实施,使得贫困群众与新时代接轨,从农业、旅游、教育等多方面促进了扶贫事业的发展。作为IT高校,理应在擅长的方面为“互联网+扶贫”解决实施过程中显现的一些问题。

一、“互联网+扶贫”重要意义

“互联网+扶贫”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的各类信息集成,通过大数据分析、媒体宣传、平台共享等互联网资源配置,与“扶贫”化学结合,为贫困地区建立信息高速路、教育高速路、致富高速路等。通过对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挥地方优势、用活资源、因地制宜,提供符合当地特色的扶贫项目,创建产业生态链,打造当地产业文化,以项目为中心辐射发展经济,通过互联网实现品牌宣传、创造收益等,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二、“互联网+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网络通信设施不完善。直至今日,西北部偏远山区仍有贫困村没有实现通往通信,信息传导仍是大难题。网络通信不只是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困难,更是可以为贫困地区注入教育资源、、政治资源、金融资源等。其中,教育与思想政治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主体脱贫的关键。为共同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重要通知。“互联网+扶贫”的实施,增加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多样性,进一步辅助提升了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导致扶贫工作实施出现断层。目前扶贫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绝大多数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的贫困山区,网络部署成本过高。受经济水平、社会基础以及资源保障等综合因素影响,贫困山区网络接入速率普遍偏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扶贫”的工作成效。

(二)扶贫大数据系统开发繁琐。实施“互联网+扶贫”,需要构建一套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前期收集的贫困户信息,建档立卡,建立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针对不同的贫困户进行数据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这就对扶贫开发有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系统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贫困区县难以长期投入,扶贫资金的分流也不利于扶贫其他项目的开展。

(三)互联网使用技能不足。由于贫困地区交通闭塞,互联网难以普及,且贫困地区的群众观念与意识偏于陈旧,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新事物缺乏信任。且使用互联网技能对贫困主体来讲,学习起来更加费力,所以普遍更倾向于传统资源,导致“互联网+扶贫”难以普遍实施。

(四)内部中坚力量缺乏。要在贫困地区的深入实施可持续性地推进“互联网+扶贫”计划,必须在当地有专业的新生人才,对于人口偏少的贫困村县,未能科学的进行资源整合。由于贫困地区的现实原因,出去的农民工与大学生越来越多,使得大多数贫困村成为“留守村”。这些贫困村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开发资源,并且老一辈农民观念老套,甚至排斥政府的集中搬迁补贴用房等政策。如果有当地的年轻人在其中牵头,整个扶贫工作可以更加流畅地实施。

三、高校推进“互联网+扶贫”的路径

2019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指出直属高校要“落实帮扶责任,聚焦脱贫攻坚”,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履行定点扶贫责任,选派干部挂职扶贫,加大扶贫工作指导,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求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创新扶贫模式,推进教育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和精神扶贫等。因此,西部地区IT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及地理优势,利用自己的学科、技术及科研等专长,为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科技、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

(一)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支持,搭建“互联网+教育扶贫”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构建高校人才帮扶机制,加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优秀教师、专家学者以及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相关服务,搭建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建立教育教学数据库,利用互联网开展有针对性地远程“线上”教育培训,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全方位的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资源。

(二)为贫困地区提供科技支持,搭建“互联网+产业扶贫”平台。借助西部地区IT高校的学科及科研专长,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提供符合当地特色的扶贫项目,创建产业生态链,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专家与贫困地区农民搭建互联网桥梁,让农民可以快速了解相关产业信息,学习种植、养殖知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实现农业专家与农民远程“零距离、面对面”的咨询服务。

(三)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持,搭建“互联网+创业扶贫”平台。“互联网+”是创新创业最活跃、最具变革的领域,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去探索、去发现。借助“充分利用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引导鼓励更多的高校科研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服务贫困地区,让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展壮大。通过集聚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各类优质资源,把高校的智力、科技和科研项目运用到广大贫困地区,助力精准扶贫,让学生的创新想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支持,搭建“互联网+文化扶贫”平台。利用高校团委、学生会、各类社团、志愿者服务等组织,通过“互联网+文化精准扶贫”信息化平台,利用农家书屋、农村电影、家用科技等方式,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宣传现代生活方式,激励并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的新理念,改变落后的旧风俗习惯。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到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理念,以新媒体形式宣传推广。

四、结语

西部IT某高校通过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深入开展“一院一校一品”帮扶行动计划,引导高校二级单位打造富有特色的帮扶品牌,各类扶贫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如依托高校名师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开展“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寒假、暑假脱贫攻坚专项社会实践,帮助贫困地区孩子们更好掌握互联网运用技巧;组织高校附属医院建立“互联网+医疗”模式开展网上诊疗;依托校友“小满良仓”电子商务平台,组织多期电子商务特色产业扶贫培训班;发挥学校“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学科优势,开发“农掌门”app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去”……

高校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精准扶贫工作是高校职能的新体现。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互联网+”为旧的扶贫模式带来了巨大变革。高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为2020年全面脱离贫困,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