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设疑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

2020-04-07 03:48徐桂胜
关键词:设疑探究思维

徐桂胜

摘 要:“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设疑过程中,应善于根据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时地巧设“疑问”。本文阐述了设疑的几项基本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疑;思维;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54-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开拓学生思维。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设疑——设疑要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而是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一位教师与学生产生如下对话:

老师:请同学们回答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的图形”,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1:若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仍能互相重合的。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教师: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2: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

学生3:还有工商银行的标志。

学生4: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标志也是轴对称的。

老师:同学们的观察较仔细,回答正确。

教师紧接着又问:你知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各有多少吗?

很显然,最后一个问题与所讲内容不但没有任何关系,有了这个提问,反而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氛围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清楚提问的目的,明确其意义,否则提问将是徒劳的。

二、针对知识的模糊点设疑——设疑适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的提问方式,应该具有启发性,在学生思维能力暂时“断路”时,及时地进行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雪中送炭,帮助学生“续路”;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的认识模糊时,及时提问,从而使问题解决,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根据教科书的编排,应用推理的方法,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我用分割的思想启发学生,我说:“大家还能再用分割的方法,得到这个公式吗?”学生分组进行了探究,在学生充分探究之后,我邀请各个组的发言人各自代表自己的小组发表看法。

有同学发现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同学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更有同学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一个点p,然后从点p向各个顶点连线,这样,就得到了(n-1)个三角形。

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完成了一个枯燥的公式的推导。在掌声中,同学们能够领悟到:数学的知识虽然很深奥,但一旦你研究它,则会感到趣味无穷。

三、针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设疑——设疑适度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作出积极的评价,并尽可能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

例如复习《四边形》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ABC中,已知P是AB边上任一点,PE∥BC,PF∥AC。

问题1:四边形PECF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中等生回答,并由此引出问题2。

问题2:有无可能更特殊?比如矩形?菱形?请学生讨论能否确定为矩形,取决于∠C是否为直角;能否为菱形取决于邻边是否相等,想象P点从上向下移动时四边形PECF哪些会变?哪些不变?(从直覺上感觉菱形的存在性)

问题3:四边形PECF是正方形时△ABC应具有什么条件?

四、针对所学知识的特点设疑——设疑要活

课堂设疑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就必须要反复从以下方面去推敲: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疑。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索和主动探究,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进行如下提问:“△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抹了,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你能说说这样画的理由吗?”再这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不是由教师给出,而是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办法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疑。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疑难点,也就架通了旧知到新知的桥梁。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是指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方程,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理解,老师设计了问题串“请找出下列方程的三个解:①y=3+2x,②2x+3y=1,你觉得哪个方程更容易找?”从而使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发现突破了难点。

当然,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并及时反馈评价。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学生心理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同欢同乐、同惊奇、同疑问。对学生的答疑,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客观、准确地给予评价,同时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回答完全错误,教师也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把原问题切换成低一层次或稍容易一点的相关问题,指出思考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设疑”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设疑”。设出学生的思维,设出学生的激情,设出学生的创造,用“设疑”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遨游!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设疑探究思维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