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教育路径

2020-04-07 03:36贺腾飞刘文英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

贺腾飞 刘文英

摘   要: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创新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加强通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融合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而且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通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索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路径,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育人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通识教育 实践教育 创新教育

一、引言

在我国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指在创造型学校环境中,由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备创新性素质人才的过程。在创新教育中,通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作为创新教育中不同的教育形式,通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都具有差异性,但如果从创新教育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二者已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与促进的统一整体,融合度不断增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将两者的教育理念进行融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锻炼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教育主要指有目的地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1]。创新教育重视每一个个体,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创新教育能激发出学生个体内在的创新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不能压抑和扼杀学生的灵性。[2]

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是指创新教育,两翼分别指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它们是落实创新教育的具体途径。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协同运作才能完成,而对创新教育具有最直接影响力的就是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只有同时借助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两翼”,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

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其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属于跨学科教育,都需要将原本各自独立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合力進行教育。但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通识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学科基础。而实践教育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将个体的知识能力与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技能。二者与创新教育之间又具有内在的融合关系:通识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实践教育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有效实践方式。二者的融合,将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来变革,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3]

二、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是把有关人类共同发展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作为要素的教育。它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多学科视野,是一种能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的教育,包含了多种形式。[4]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19世纪初,美国的帕卡德最早提出通识教育。以人文学科为背景的通识教育以完善人格为本,以“精神成人”而非“专业成才”为本,以人的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和全面发展为本,着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格修养、社会担当、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历史眼光、全球视野的完整的人。当然,通识教育不仅限于人文学科,还涉及社会学科、自然科学。[5]

美国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整体健全的发展,这种人具备四种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辨别价值能力。[6]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生深度与广度兼备的知识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下的大学生不仅需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对学科知识体系做深入的研究,而且需要对其他学科领域做广泛涉猎,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学科背景有所认识,从而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产生长远的兴趣,培养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包容度。

陈向明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学生既广泛涉猎多门学科,又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通识教育中的“通”并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通过学习能让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通,能够从跨学科、多角度的视角思考问题、交流合作,达到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识中的‘通蕴涵了某种与专门性相对的通达性。”[7]

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认为,英美等国家的大学提倡的博雅教育具有以下5个共同要素:博——文理融合,学科交叉;雅——做人第一,修业第二;以学术为中心,学校把育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鼓励质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丰富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科研项目在学习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行合一。前两个是目的,后三个是措施。[8]

(二)通识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有宽厚、扎实的“通识”,没有扎实的“通识”基础,根本就谈不上创新,更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9]

1.为创新人才提供了知识基础

通识教育的内容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结构。知识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长期潜心于某一专业领域会形成思维定势,从而限制创新能力。因此,要使知识在创新能力中扬长避短,大学教育就必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避免狭隘的思维和视野。

2.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强调一个有教养的人要具有归纳、推理能力,独立思考、思辨能力、沟通能力等,而这些正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创造性过程通常包括准备—酝酿—豁然—验证四个阶段,这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及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过程。

3.重视营造良好育人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