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其学科内容综合了管理、时事、教育、文史等学科的专业素养,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渗透核心素养内容,树立学科思维,使学生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助益学生日后升学和就业。基于教育的本质,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潜移默化地普及政治参与意识,由于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即将步入高等教育或是社会,所以更应该树立其良好的政治参与意识,如此才能使其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思考。同时,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也能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强化核心素养观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受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现如今的高中教育还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几乎完全与高考接轨,许多教师也因此不在课堂上扩展其他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中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记忆,这种教育方式确实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记忆大量政治概念,但是却不能让这些知识点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因高强度的学业压力导致丧失学习热情,教师应该结合核心素养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政治教育的效果,为学生的发展道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受到“成绩”的约束和衡量,但是随着新时代、新背景、新文化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成绩单”模式也已经逐渐被摒弃,人才竞争逐步进入综合素质的竞争。基于此,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应该时刻以未来发展作为教育背景,督促学生提高竞争意识。与此同时,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融合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将唯物辩证法潜移默化地融入进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政治给人的印象就是一门文科性很强的科目,只要将课本上的重点背下来就算是“学好了”这门课,就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其实不然,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缺乏钻研精神,在日后学习大学思政课时难免会觉得吃力。同时,在这种“指哪背哪”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都不愿多加思考,认为答案都是可以“找到”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的时候通常都是把答案背下来,并没有深入思考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就会逐渐转换成被动学习的模式,学习过程也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因此,教师更应该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遇到学习问题时可以及时同教师和同学一起探讨,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此才是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和课堂相结合的表现。
虽然高中政治学习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加高等教育选拔考试,但是高中生和初中生不同,纵使初中就开设了政治课堂,但是初中生还处于意识懵懂阶段,对于政治学科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能通过背诵课本上的内容然后在脑海中建立起政治模型。高中生与初中生不同,高中生大多都有了自主思维,在分析政治问题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主观意识,还能产生政治认同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问题启发”,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时拓展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给出的案例和时事,当学生养成了自主思考的习惯,其思维拓展的能力自然也会得以提高。
在前文中提到,高中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会通过做大量习题来巩固当日所学的知识,“题海战术”固然是不提倡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一定量的习题辅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习题的选择上,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侧重于选择综合性习题,综合性习题虽然不针对某一模块的知识点进行考查,但是综合性习题可以将几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习题还有一大优势,就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如想要综合考查《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两本书的重点内容时,仅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很难将这两部分知识串联起来考查,但是可以选择一个关于国外的经济危机案例,再结合国际关系和政治立场组成一个案例分析综合体,这样一来能用最少的习题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也能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综合政治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其中教学方法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新高考改革趋势以及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需要,重点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