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辅助,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按照高中数学教学指导的要求,可以尝试引入数学文化教育思想,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突出高中数学教学指导整体效果,彰显数学教学的人文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国数学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重要任务。然而在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都很突出,趣味性较之于人文学科相对较少,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数学学习的效果不太理想。数学不同于其他人文类学科那样有语言文字的详细介绍,数学向学生呈现的大多是数字、符号、图形、推理、计算、证明和空间模型等。数学一般缺少较多语言文字的解释,众多规律都要学生自己从若干组数据、表格或者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发现,其难度相比于人文学科要困难得多。因此,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比较困难。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将数学与多学科融合,尤其是与人文学科的有机融合,通过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人文学科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语言文字学科相对于理性意味更强的数学学科来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1]。因此,引入人文学科就显得势在必行,人文学科与数学契合的关键点就在于数学文化的引入。
1.观念整合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使高中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注意联系数学史、数学经典故事以及数学思维方法等数学文化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在观念整合的情况下探索数学文化知识的良好渗透,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指导,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如高校教师在针对物理专业学生开展数学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导入与物理学科相关数学文化内容,在指导学生对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之间联系形成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将“导数”教学作为切入点,基于数学文化的应用组织学生对导数在解决平面曲线切线斜率、直线运动的即时速度方面问题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物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能自觉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形成数学学科学习与物理学科学习整合的思想观念,有效提升数学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效能,为高中生数学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教育辅助。
2.教学渗透 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中,随机实施。结合课堂的实况,对深入方法做出调整。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教育,落实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化的教育功能。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逐渐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让课堂处处充满生机,逐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可以将丰富的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使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可以讲述某位数学家或科学家的故事,某一数学名称或定义的由来等,培养学生寻根问底、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应注重趣味性和实效性,在注重知识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感受文化之美。该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一个问题: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均是循序渐进的,要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有计划地进行渗透。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数学建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建模的思想在高中数学的内容里处处有所体现,数学模型思想和方法都无一例外地渗透于极限、连续、导数和定积分等概念的产生历史。课堂教学无疑是研究性教学的主阵地,但除此之外还包括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触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其研究性学习能力。
4.教学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高中老师必须要完善自身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去制定评价标准,如文化角度、哲学角度、历史角度,从而将数学文化价值的属性彰显出来,体现教学评价的作用。同时,老师可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活动,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自我,从而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案,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对于老师而言,我们同样可以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将有助于丰富数学文化教育的内涵[2]。
综上,数学文化应该体现在数学课堂的方方面面。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多加以文化熏陶,拓展学生视野,注重数学文化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更好地启迪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