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2020-04-07 18:32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人

前言:无论苏教版部编版教材如何修订,古诗词始终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然而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式以及遣词造句上,和现代汉语有着巨大差距,这就导致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在平时的考查中,古诗词的考查重点也主要放在古诗词的默写,以及重点诗句的表达技巧和情感。这样的考查形式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纯粹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古诗词。很多学生只求简单地掌握古诗词的相关解题技巧来应付考试,从未真正体会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何独特魅力。为将新课改要求落实到位,教师必须转变古诗词传统教学方式,把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改变学生对古诗词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切身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在古诗词的熏陶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积累运用、语文综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明确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来说,在核心素养理念下,也不是单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古诗词,空谈表达技巧,而是让学生了解古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享受诗词创作的意境,实现诗性思维的提升,感受诗境诗情的美好,形成独立自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丰富并完善个人的精神境界,追求个人真善美的融合,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改革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继承传统经典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教育部门在小学阶段就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古诗词教育。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既不能较为完整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也不能准确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更不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课堂诵读古诗词,回家“打卡”反馈诵读效果,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都处于一个不断充实和增强的过程,对于古诗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然而,在一贯的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一时难以转变古诗词教学的思维模式,诵读加串讲的教学方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也就显而易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是为获取高分而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种教学模式早已经不再适合新课程发展的需求。新鲜元素的融入,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引导,是古诗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改革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加深学生文学底蕴,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 古诗词精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再加上句式的押韵和情感的抑扬,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无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发自内心喜欢古诗词,喜欢古诗词唯美的遣词造句,绝美的情思爱意。也有部分学生本能地抗拒古诗词学习,他们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平时只需要掌握考查的知识点即可,完全自动忽略古诗词的内涵意蕴。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所占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非常注重从应试角度出发进行古诗词教学,这样也就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兴趣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对古诗词没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动力愈发不足,对古诗词有兴趣的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也逐渐失去了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古诗词教学陷入尴尬之地。由于缺乏古诗词学习兴趣,对古诗词内涵的认知不足,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理解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个目标,但是却容易忽略其中所包含的“语言构建”以及“审美创作”能力,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无法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教授古诗词都是以诵读和串讲为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串讲整首诗词的含义,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思想感情。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能快速地把古诗词的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或许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却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内涵。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语文教学内容都是为应试服务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仅仅掌握解题技巧,这不仅使古诗词无法发挥出其应有价值,还会给学生灌输错误的观念,使学生错失感受古诗词无穷魅力的最佳时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果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把枯燥的古诗词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诠释,就能让学生在视觉以及听觉的冲击下,改变对古诗词的错误认知,重燃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习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对古诗词的认知不足 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普遍学历较高,语文综合素养较强,但并非所有教师的知识水平都在同一层面。部分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认知存在误区,他们觉得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应付考试并无其他价值。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师自身不喜欢古诗词,其自身的古诗词文学素养也不高,不能很好地诠释古诗词所传达的意境。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也是学生的表率,教师对古诗词的认知,也会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看法。教师自身的古诗词涵养不足,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不够,自然而然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心理。古诗词语言的表述方式本身和现代汉语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样的语言系统。教师的错误示范,更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让他们认为古诗词只要脱离了应试就没有作用了,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非但不会感受古诗词独有的魅力,甚至对高考大纲中没有涵盖的古诗词,连基本的背诵默写也不会去完成。长此以往,古诗词就失去了其感染力,古诗词教学只为应试而生。

4.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解粗浅 语文核心素养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具备应对生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以及正确的价值观。针对于古诗词教学,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还要求学生通过对古诗词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的关注,提升文化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理念,从而实现终身学习以及全面发展的目的。想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效引导,在语言的积累与构建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个人能力。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肩负着独有的使命,负责把传统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将这些传统优秀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粗浅模糊,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许多语文教师更是不知如何制定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所以,古诗词教学仍旧脱离不了应试思想和传统模式,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旧停留在教授古诗词背诵默写和古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这些环节。在错误的认知下,许多教师甚至通过古诗词鉴赏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反而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四、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目标

高中古诗词教学目标,其一是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即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中国古诗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遣词造句唯美动人,用凝练的语言传递深厚的情感。正是因为古诗词的这种特征,才使其历久弥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解释诗词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内涵,古为今用。疫情期间日本在赠送给中国救援物资上题写的古诗词,让多少古诗词爱好者为之倾倒:“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其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即在语言运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古诗词是诗人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诗性的语言呈现出来。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格律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诗人和其创作的诗词相融合,让学生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中去感受诗人的严谨逻辑,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其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古诗词中不仅有语言之美还有意境之美,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需要把审美鉴赏和创造理念贯穿于诗歌鉴赏的整个教学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四是文化积累与传承,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关注诗词中传统文化现象、文化习俗、文化表现形式等,并结合现代文化进行分析对比。例如《元日》一诗中提到的春节习俗,哪些文化习俗现在还保留着,哪些有了发展与改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想象当时的春节场景,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文学素养,在积累中传承经典文化。

五、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1.培养诗词感悟,鼓励仿写再创作 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语言,其中蕴藏的含义远远超过文字本身,所以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对于学生来说,牢记诗句准确默写,并理解了古诗词所要传达的意境,就算完成了古诗词学习任务。但古诗词的学习不应该如此肤浅,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去感悟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体验创作新的诗词。

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要求学生以“念奴娇”这个词牌名仿照苏东坡的词创作一首新词。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古诗词储备量,但是真正让他们创作诗词,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告诉学生:“念奴娇”并不是由苏轼首创的,它最开始出现在唐朝天宝年间,相传由玄宗定名:“念奴娇”作为词牌名有平仄规律,但我们在初期学习创作可以忽略;以“念奴娇”这个词牌名作词的词人有很多,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李清照、黄庭坚、辛弃疾等。随后,我把这些词人所作的“念奴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同一词牌的不同诗作,从而体会感悟诗人的创作情感,学习创作诗词。学生虽然领悟较慢,但在反复的诵读后,所有学生都仿写出了一首“念奴娇”。通过仿写,学生不仅能更好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寻找情感源泉 提到古诗词,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古”,觉得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不适合现代社会。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虽然古诗词经历了千年的时光,但是人的感情永远是不变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仕途、亲情、爱情等的所思所想,所以很多诗词中的词句放在现代社会仍旧适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情景,最后达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为古诗词找到适用的情境,还能进一步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

例如:在教授《琵琶行》一课时,学生都知道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借由抒发对琵琶女的同情,表达自己被贬谪的愤懑之情。但是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学生对此理解并不深刻。于是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联系自己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令自己感觉委屈不甘或无奈的遭遇。在我的点拨下,学生渐渐领悟了诗人为何叹息为何自嘲为何悲愤,与诗人迅速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创设现代场景,寻找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模拟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古诗词从思想内容角度分类,绝大多数的诗作是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但也有的作品是单纯地写景状物。古代的建筑和景物与现代有着较大的差别,学生无法通过想象去理解诗人作品中所描绘的建筑或景物为何令人称奇。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诗人的描述进行翻译讲解。在枯燥单一的语言中,学生既无法感受诗词的语言之美,也无法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境。久而久之,这一类型的古诗词就被学生打入冷宫,对这类古诗词彻底失去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创设当时的场景,把诗人眼中所见,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出来,那么,生动的画面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诗中所描绘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大多数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无法感受诗人王勃所描述的壮阔美景。对此,我通过技术手段把多幅色彩、意境组合不同的诗句意境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精读诗句,体会到底哪一句诗句才是诗人所描述的美景。这种依托现代技术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知到诗句的意境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4.鼓励多元解读,提高自学能力 不同的学生欣赏同一首诗词,自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划定思考方向,左右学生的思维,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元自我解读。留白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诗词中的留白带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留白,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多元解读作品,体会诗人情感。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例如:众多学者一直对李商隐诗作《锦瑟》存在较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锦瑟》是一首情诗,有的则认为是李商隐的感怀伤世之作,还有的认为这首诗其实寄托的是亡国哀思。对此,我鼓励学生大胆解读,自己去搜索诗人创作的背景材料,从诗人其它的诗作中寻找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利用留白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感知到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从而自觉传承传统经典文化。

六、总结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瑰宝,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立足于核心素养,改革古诗词教学策略,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的古诗词素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让学生在美感的体验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成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继承人。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人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