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芸,王贝
盱眙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 盱眙 211700
作为一种病情较为复杂的恶性肿瘤,食管癌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疾病的2%左右[1]。常规内镜下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在临床误诊及漏诊率均较高,这种因为误诊及漏诊而耽误病情患者,如未得到及时诊治,则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病情危急时,甚至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存在严重威胁[2]。因此,加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对挽救患者生命、确保患者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1 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粘膜切除术治疗的36例患者,选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36例患者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回归性分析,就两种诊断结果差异性进行对比。36例经粘膜切除术治疗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3.7±6.4)岁;按食管病变位置分,食管上段5例、食管中段18例、食管下段13例。
1.2 方法
1.2.1 术后标本切除及活检处理方法 主要从癌病变分化程度、粘膜下层浸润深度、粘膜肌层到肿瘤距离、疾病诊断符合率等方面评价标本符合诊断标准。当患者食管存在卵圆形、圆形及分叶状充盈缺损,周围粘膜纹处于正常水平;食管下端存在光滑漏斗型狭窄情况,在使用解痉剂后,食管随之发生扩张情况,可确诊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使标本平整、展开地粘附于滤纸上,忌用力挤压或折叠标本,标本固有层面朝向滤纸片,用中性甲醛溶液予以固定,并连续切除7~8个组织片。采取垂直定向包埋法对切除的组织片进行包埋,随后进行常规染色。
1.2.2 使用内镜观察标本 对标本进行观察时,应使用碘染色。该活检标本应满足以下条件:病变直径超过3cm的标本数量不得低于4块;病变直径在2~3cm之间的标本数量不得少于3块;病变直径低于2cm的标本数量不得少于2块。按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准进行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按食管磷状上皮内异型增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异型增生类型。轻度异型增生是指上皮内异型增生细胞不足上皮全层的1/3;中度异型增生是指上皮内异型增生细胞不足上皮全层的2/3;重度异型增生是指上皮内异型增生细胞累及上皮全层。
表1 两种诊断方法对标本的检出情况对比表[n(%)]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种诊断方法对异性增生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诊断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Mean±SD)代表,给予t检验;诊断符合率等计数资料使用[n(%)]代表,由χ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1 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情况 活检病理对异型增生诊断,轻度9(25%)、中度29(80.6%)及重度24(66.7%),低于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P<0.05;活检病理对标本早期浸润性病变诊断25(69.4%),低于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31(91.6%),P<0.05。
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是一种借助内镜观察患者消化道粘膜表面病变形态的检查方法[3]。相比于活检病理诊断,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取材简单等优点,可准确判断出癌变的浸润深度。本次研究结果为活检病理对异型增生与早期浸润性病变诊断结果,均低于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P<0.05。
综上所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使用粘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其诊断准确效果较为理想,为医生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