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视野中的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

2020-04-07 10:10:04桑锦龙
教师发展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北京市

桑锦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6)

2018年10月召开的北京市教育大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1]深化新时代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明确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坚持目标导向、改革导向和创新导向,更好地发挥教师队伍在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从“总体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是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革,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市民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教育普及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师资队伍发展水平、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方面,北京市已经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同时,从相关国际比较来看,北京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在一些可量化、可监测、国际通用的主要指标方面,例如教育普及水平、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师规模及质量水平等方面也已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跟跑的项目在减少,并跑、领跑的项目在增多。[3]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更高的标准认识和分析首都教育现代化,可以看到北京市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素质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支撑服务首都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充分等问题。同时,与一些发达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教育发展在一些重要的品质性指标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也正因为如此,2019年9月印发的《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质量优良、环境优越、保障有力的首都教育,构建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终身学习环境,满足新时代首都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使北京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为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首都教育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先进城市,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4]

简言之,从“总体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是新时代首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总体教育现代化”意味着北京市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指标。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审视,它仍然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的入门水平。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即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仍然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巩固完善、充实提升现有的发展成绩。

从“总体教育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实现首都教育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努力实现首都教育发展的合规律性,即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聚焦课堂教学质量,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首都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即立足北京进入“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大力改善教育发展环境,持续提升首都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

换言之,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新目标对新时代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北京市要继续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就要“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振兴教师教育,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教育名家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6]。

二、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70年成就概览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7]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站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历经波折,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对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北京市最珍贵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发展来看。北京市幼儿园的数量从1949年的21所发展到2018年的1657所,增长了78倍;在园幼儿数从2300多人发展到45.06万人,增长了195倍;专任教师规模从71人发展到3.89万人,增长了547倍;生师比从32.7∶1下降到11.6∶1(图1)。

图1 北京市幼儿园专任教师规模与生师比(1949—2018年)

从小学师资队伍发展来看。北京市小学数量从1949年的3009所减少到2018年的970所;在校生数从32.08万人增至91.32万人,增长了将近2倍;专任教师数量从7782人增至5.45万人,增长了6倍;生师比从41.2∶1下降到16.8∶1(图2)。

图2 北京市小学专任教师规模与生师比(1949—2018年)

从中学师资队伍发展来看。北京市中学数量从1949年的81所发展到2018年的644所,增长了将近7倍;初中在校生数从2.95万人发展到27.9万人,增长了将近9倍;高中在校生从1.27万人发展到15.55万人,增长了11倍;专任教师从1814人发展到6.89万人,增长了将近37倍。生师比从23.3∶1下降到6.3∶1(图3)。

图3 北京市高中专任教师规模与生师比(1949—2018年)

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北京市高校教职工人数从1949年的不到8000人增至2018年的将近14万人,增长了17倍;专任教师人数从1949年的2000多人增至2018年的6.78万人,增长了将近30倍(图4)。

从国内国际比较来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北京市教育资源的显著特征之一,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全国领先,也达到发达国家的入门水平。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北京市绝大多数专任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北京市普通高校86.57%的专任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63.9%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且高学历比例在逐年提高。此外,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师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等教育阶段的生师比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表1-2)。

图4 北京市高校师资队伍规模(1949—2018年)

表1 2018年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注:①&表示专科毕业及以下学历;②自2011年起,教育部实行主体校统计原则,一贯制学校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统计在初中或高中。小学、初中及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包含了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专任教师数;③各级教育的专任教师数按照人事档案进行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18—2019年)计算所得

表2 2016年部分OECD国家各级教育生师比状况

注:①m表示数据缺失;②加拿大小学教育含学前教育数据;③法国数据仅包含公立学校和政府资助型私立学校;④北京市为2017年数据

数据来源:国际数据来自《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8: OECD Indicators》;北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8)

同时,北京市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富有活力。2018年,北京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年龄在44岁及以下的占比分别是:小学75.24%、初中69.28%、普通高中67.58%、中等职业学校58.39%、普通高校55.97%。

此外,北京市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保持较高水平。2011—2018年,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在稳步提升。具体而言,幼儿园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从0.26%发展到1%;小学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从0.77%发展到6.24%;初中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从17.3%发展到26.75%;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从33.68%发展到39.93%;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从25.63%发展到32.26%;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从54.73%发展到63.24%。

设置PID调节器(AIC)控制主电机电流,同时与负荷控制PIC(IGV)调节器构成超弛控制,防止过载。

总之,经过新中国70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成为支撑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新时代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2018年北京市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北京市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的全面推开、全面加速。特别是2019年9月颁布的《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给予重点部署,明确提到2035年要实现“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并从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全面优化教师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好这些战略部署,对于新时代北京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影响。

聚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建设,学习贯彻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战略部署,笔者认为关键是坚持目标导向、改革导向和创新导向,把握好以下战略重点。

(一)坚持“提要求”与“给保障”相结合,努力使教师成为首都人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

兴国必先强师,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首先教师必须合格和可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对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同时,从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等方面都提出过明确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因此,新时代推进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教育改革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站在中国首都的角度上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明确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树立首都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把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设定正面标准,划出负面底线,引导广大首都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8]。

特别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北京市的人力资源优势尚未完全体现为北京市教育系统的人力资源优势。例如,相关研究显示,以教师工资收入指数作为衡量指标,过去23年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指数持续上升,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他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过去23年间一直徘徊在本地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线上,与教师队伍的高学历特点形成鲜明对比。换言之,当前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在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具备吸引力。[9]

因此,新时代要使教师成为首都人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就必须切实贯彻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本地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特别是要优化绩效工资结构和发放办法,完善激励机制,体现岗位和实际业绩,向一线教师、重要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

(二)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努力使教师成为首都人尽其才的职业

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教师准入机制,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水平。特别是把政治标准放在教师准入标准的首位,严把教师资格认定和聘用关。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成效和实际贡献,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倾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深化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区管校聘”、交流轮岗、“学区走教”等改革。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创设良好从教环境,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不合理负担。

另一方面,要继续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发展。由于人口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内,北京市学龄人口仍处在剧烈波动的发展阶段且各区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相关研究预测,北京市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学位需求会分别在2021年(学前教育阶段55.28万人)、2025年(小学教育阶段102.5万人)、2021年(初中教育阶段49.46万人)、2024年(高中教育阶段44.51万人)[10]达到峰值。与此相一致,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师资源在预测年份都存在一定程度缺口,趋势基本为先上升后下降,缺口峰值年份在各教育阶段有所不同。以学前教育为例,以2018年的师资规模和生师比水平为基础预测,到2021年北京市的师资缺口将达到4.5万人左右。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改革和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创新和规范基础教育教师编制配备,建立适应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编制标准、编制管理制度,确保基础教育学校师资来源稳定、数量充足。

(三)“面向全体”与“面向重点”相结合,努力使教师成为首都人才辈出的职业

激发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推进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要面向全体,通过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北京市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包括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拓展教师培训优质资源,构建培训机构开放竞争、教师按需选学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教师境外培训制度,建设海外培训基地,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持续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面向重点,聚焦关键群体,分类施策,持续优化北京市教师队伍的结构。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持服务体系,继续支持名师、名校长、教育家培养工作,着力打造一批教育思想先进、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加强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尽管近年来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中44岁及以下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都超过一半以上。2018年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44岁及以下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75%、69%和67%。因此,要重视年轻教师比例过高可能衍生的结构性问题(例如集中生育、职评竞争、成批退休),同时将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分认识教研工作对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要重视中小学学校的“第三支队伍”建设。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来看,伴随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深入,中小学学校内部分工也在细化深化,中小学学校不仅有管理队伍和学科教师这两支队伍,还有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咨询专家、技术保障人员、校医、社工(志愿者)等,这些人员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三支队伍”。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存在对这支队伍的重要地位和专业作用重视和发挥不够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北京市
2022年全国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
科教新报(2023年13期)2023-08-15 11:20:59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0:36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测绘(2021年11期)2022-01-24 07:31:3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