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冠心病具体指的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堵塞导致的心肌坏死或心肌缺血一种心脏病,具体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多种类型。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逐年加剧化,罹患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同时病死率明显升高,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必不可缺,其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病例为本院近两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现进行以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我科近两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2例,全部病例均可满足WHO制定的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2]。参照奇偶数法分成参照组(46例)和试验组(46例)。参照组中有25例男患者,21例女患者,年龄限定在62-84岁范围内,平均则为(74.8±2.6)岁;病程1-15年间,平均则为(6.3±2.4)年;试验组中有26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年龄限定在63-85岁范围内,平均则为(75.3±2.7)岁;病程1-16年间,平均则为(6.4±2.3)年。组间进行比较的是临床资料,差异上P>0.05,存在对比价值。
1.2 方法 参照组进行的是常规护理,入院后协助病人完成各方面的相关检查,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对病情进行评估,再对用药方案进行制定,予以吸氧治疗和心电监护;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交代相关注意要点。试验组进行的是无缝隙护理,具体的内容:①成立专门的无缝隙护理小组:组员包括专业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组长的人选为护士长,负责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保持卧床良好休息;按照老、中、青的模式搭配护理小组成员,临床医师、护理人员一起开展护理管理工作,创建档案并将信息、照片、个人经历等附加上去,以便患者及其家属后期咨询;②建立健全无缝隙排班制度:按照8 h工作责任制安排日常工作,禁止迟到早退、恶意加班,护士长负责考核班次,一周前安排好全部班次,让班次的灵活性有所保障,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假期,真正做到劳逸结合;③无缝隙护理具体操作:入院后要综合评估患者,制定符合其需求的针对性护理计划,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对冠心病的病症机理、用药常识等进行讲解,并对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完善,开展心理疏导,对患者焦虑不安、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行安抚,邀请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给予患者关心、尊重,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加强意识指导,以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材为主,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强化运动锻炼,做好并发症预防。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心绞痛情况进行评定时运用的是SAQ(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具体指标有心绞痛稳定、活动受限、心绞痛发作,评分越低,可证明机体状态越差[3]。
1.4 统计学评析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得到的全部数据,计量资料的描述以(Mean±SD)进行,并在对比时用t检验,P<0.05的情况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的情况。
试验组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活动受限3项指标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且组间数据上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表1 对两组的SAQ评分进行比较(Mean±SD)
冠心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患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因为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所以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性威胁,再加上患者发病后心理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病情的发展和恶化。故此,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高效治疗的过程中还要辅助良好的临床护理。
无缝隙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之一,其将科学先进的护理理念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护理管理工作中,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改善,可促使护理质量显著性提升。此种护理模式的细致性、完整性、科学性特征,实现了从全面、整体的角度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从而更好的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活动受限的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由此证明,老年冠心病病人护理中的无缝隙护理有利于显著改善心绞痛及预后,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