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胃肿瘤是临床常见病症,多发于老年群体中,是一项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由于很多老年患者在患有胃肿瘤时身体承受力较弱,难以承受手术创伤影响,大部分患者仍然会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为此,本文就将对卡培他滨对老年胃肿瘤的治疗临床疗效进行详细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某院进行老年胃肿瘤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方式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8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66-84岁,平均年龄(72.1±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3.2±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备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都需要进行系统性检查,对照组主要采用紫杉醇进行化疗治疗,进行135mg/m2紫杉醇静脉注射,并将滴注时间控制在三小时内[1]。观察组患者需要接受卡培他滨治疗,早晚各服用一次1000mg/m2卡培他滨,两周后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停药一周,并对患者血小板数和中性粒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患者血小板数和中性粒细胞数超过标准指数,就需要进行第三周的治疗,在治疗后如果仍然没有达到标准,就要继续治疗,直到血液指标满足治疗标准[2]。
1.3 诊断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恶心、饱腹感和厌食的症状基本消失,病灶实现完全康复。有效:治疗后厌食、饱腹感和恶心症状明显好转,病灶有良好改善。无效:治疗后胃部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出现病灶严重性发展。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研究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达,对比用t检验,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在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过程中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对比 在研究中发现,观察组中有2例(5.26%)不良反应,1例为恶心呕吐,1例为红斑脱皮。对照组中出现8例(18.42%)出现不良反应,其中5例恶心呕吐,1例手足综合征,2例红斑脱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医生正确治疗方法下患者的不良反应都有明显改善。
老年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疾病,所以在发生胃肿瘤问题后并不会对呕吐、腹泻、厌食等问题引起关注,这也使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借助药物对患者进行胃肿瘤治疗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卡培他滨属于氟尿嘧啶抗代谢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对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产生干扰性影响,从而在抑制细胞增殖的过程中起到杀掉和抑制胃肿瘤细胞的作用。在口服这类药物后,药物会迅速到达肠粘膜,并及时被肝脏吸收,在肝脏位置处可以在枪机脂酶的作用下转换为无活性中间体脱氧氟胞苷,在层层作用下可以发挥细胞的靶向性作用,是抗癌活性得到提升的重要手段,并且这一药物的服用比较方便,不会产生对人体刺激性较大的不良反应[3]。紫杉醇主要是在红豆杉中提取的一种抗肿瘤物质,在患者服用后通过对微管蛋白和微管动态平衡的破坏,促进患者体内微管蛋白的融合,保证细胞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纺锤体和纺锤丝,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达到抗肿瘤作用。
本文主要是对卡培他滨对老年胃肿瘤治疗效果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和紫杉醇治疗方案相比,观察组患者应用卡培他滨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低,数据具备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老年胃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卡培他滨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不仅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能起到显著控制作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