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茜,张 雷,张 萍,胡婉婷,王 月,张露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430030)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随后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全球陆续出现病毒性肺炎病例。经相关科研人员进行病毒分型检测,确定其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证实存在人传人。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截至2020年2月2日24:0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7 205例,疑似病例21 558例,死亡361例,治愈病例475例。世界卫生组织定性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一线护士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承担着繁重的救治工作,面临着自身与病人双重心理应激反应,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机体平衡失调,产生身心疾病[1]。本研究通过对参与救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一线护士进行深度访谈,挖掘其在救治工作中的真实体验,旨在为医院管理者进行下一阶段的疫情部署工作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援工作的一线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人员;②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人员;③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人员。排除标准:①护理辅助岗位及行政岗位人员;②患有某种急慢性疾病人员。样本量的确定标准为访谈结果饱和,即受访者采访结果重复出现,无新主题呈现[2]。最终纳入8名护士,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为女性,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深度访谈法对资料进行收集。访谈开始前,向受访者说明此次访谈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持续时间,并承诺遵守保密原则,用编码代替受访者姓名,取得受访者信任与配合,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研究目的阅读相关文献并咨询专家制定访谈提纲,包括:①您觉得一线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有哪些?②您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和压力的?③救治工作中,您觉得您的情绪有哪些变化?④经历这场防疫工作,您对医院管理有什么建议?访谈过程中,善于倾听,合理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鼓励受访者深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做好录音和笔录,记录受访者的情绪、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3]。访谈持续时间为30~40 min。
1.2.2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Colaizzi七步法[4]在访谈结束后24 h对资料进行处理、整合与分析,具体包括:①反复聆听录音,仔细阅读访谈笔录,将录音转化为书面材料;②提取转录资料中与研究目的有关的重要陈述,并将其简化、归纳;③将重要陈述进行编码;④将各受访者陈述的意义相近的编码群归类,提取主题概念;⑤形成准确、可信、全面的描述;⑥辨别、归纳出相似观点;⑦将访谈整理结果返回受访者处求证。最后,综合分析所有资料,得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护士的真实救治体验。
2.1.1 来自社会及工作上的压力 身处疫源地,病人多、病情重、疾病传播速度快,给一线护士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护士1:“国家、社会、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再加上就诊人数众多,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压力。”护士2:“我们科室好多同事或者同事的家属被感染了,再加上休产假以及怀孕休息的人,人员非常紧张,面对这么多的病人,工作压力很大。”护士3:“穿上像太空服一样的防护服非常闷,上班时都在不停走动、实施治疗,下班后整个人都虚脱了。”护士4:“操作不熟练,如果病人病情变化,很难跟上节奏,上班压力很大,经常失眠,感到沮丧。”护士5:“身处一线,总在担心自己隔离防护措施不到位,下班不敢回家。”护士7:“上班的时候精神高度紧张,既要给病人做治疗,还要给病人家属宣教,防止交叉感染”。
2.1.2 病人不理解,护患关系紧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期间,医院存在一床难求局面,病人看不上病,造成医疗纠纷频发。护士5:“由于就诊人数巨大,就诊需要排队,做检查需要排队,看结果又需要排队,再加上患病本身就很难受,因此,病人就医体验很差,会向医护人员发泄自己的愤怒,我们上班压力都很大(皱眉)。”护士7:“第一次遇到这种场景,穿上包裹严密的防护服以及护目镜,严重影响了我的穿刺技术,每次穿刺不成功,都害怕病人责怪。”护士8:“有的病人来的时候病情很重,再加上年纪大,基础疾病多,愈后很差甚至死亡,家属不能接受,认为是院方延误了病情,给我们的救治工作带来了巨大阻碍,每天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顾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但是经过我手上的病人,我都做到了问心无愧,因为在这种战役中,病人是无辜的,他们也很绝望(无奈)”。
2.1.3 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足。护士2:“疾病突发时,除了害怕就是比较懵,心里没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定,我觉得还是得多学习,多向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请教。”护士3:“身处一线,怎样最大限度地防止自己被感染,我觉得可以从当年‘非典’零医务人员感染的事件中总结经验,并且广而告之。”其间,有较多受访者建议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护士3“希望能够早日出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护理指南。”护士4:“我觉得定期的应急预案和演练非常有必要。”护士6:“我觉得消毒隔离、自身防护这些培训内容对我们打赢这场抗击疫情仗至关重要”。
2.2.1 害怕、无助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快速蔓延,受访者均表示太突然,感到恐惧。护士1:“我经历过非典、禽流感,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度如此惊人让我感到害怕,看到医院门口24 h都有排队前来的病人我感到无助,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起来(叹气)。”护士3:“看到身边陆陆续续有同事因为照护病人被感染,我感到害怕,并不是怕感染上有多么痛苦,而是怕自己是个病毒携带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把病毒带回家,伤害到家里人。”护士4:“这次疫情已经超过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我怕我哪里没做好,给病人带来二次伤害,同时,我也害怕自己被感染,我不知道怎样才能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擦眼泪),因为我是第1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要当逃兵,甚至有不从事这份职业的打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2.2.2 压抑、无奈 受访者均表示心里极度压抑。护士2:“看到每天确诊病人数量上涨,再想想还有那么多疑似病人在医院和家里,我感觉看不到尽头,上班、吃饭都成了难题,太难了(摇头)。”护士6:“病人太多了,感到无力救助(叹气)。”护士7:“身边有同事确诊了,按理说我们这些都算密切接触者,需要隔离2周,可是怎么办呢,隔离了谁来上班呢(无奈)。”护士8:“不知道这个班怎么上,每天都觉得自己阴沉沉的,看不到希望。”护士5:“有时候重症病人来了,该进行的治疗都做了,可还是没能挽救过来,心理特别不是滋味。”护士4:“有的病人没来得及就诊,就已经不行了”。
2.2.3 看到希望 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关爱与鼓励,受访者均表示看到了战胜病魔的希望。护士1:“现在看到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我觉得我们肯定能战胜病毒。”护士2:“得到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鼓励,我告诉自己要加油,要为武汉做点什么。”护士6:“我已经和家里人分开住了,可以一个人毫无牵挂的应战了,带着他们的鼓励,我现在充满斗志。”护士7:“看到我们科当时被感染且病情那么重的医生渐渐康复了,并且他表示还想回一线同我们一起战斗,很受鼓舞,我就对战胜疾病更加有信心了,我们肯定能行。”护士8:“现在觉得得了这个病也没什么,吃药、隔离也能好,要调整好心态,才是制胜的法宝”。
2.3.1 关爱一线护士 采访者普遍认为来自各方的关爱与支持使他们感受到了温暖。护士4:“希望有专业人员对我们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我们的心理问题。”护士5:“希望媒体能多宣传医务人员的处境,我们想治疗每位病人,包括疑似病人,但是床位有限,最后还是需要政府来调配资源,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不要激化医患矛盾,我们只想专心治病。”护士6:“希望院领导能够看到一线人员的辛苦与付出。”护士8:“我觉得院领导要随时关注我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一线护士物质上的需求,给予护士精神上鼓励”。
2.3.2 保证物资充足,让一线护士无后顾之忧 护士2:“希望政府、院方能够给我们装好‘子弹’,让我们义无反顾去打仗。”护士3:“现阶段,每个科室用物都很紧缺,我们理解,但是请一定首先保证一线人员的物资供应。”护士4:“希望政府部门能调配核酸试剂,加大筛查力度”。
2.3.3 多科室协助,保证一线护士人力充沛 受访者纷纷表示希望多科室协助以保证充沛的一线护理人力资源。护士2:“建议支援一线护士在待命状态时就了解相关知识,保证能够直接上岗。”护士3:“希望有其他科室的专业护士加入一线,与我们并肩作战。”另外,有的受访者通过反思这次疫情中应对不足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护士1:“建议疫情结束后,相关科室制定标准化救治流程,合理分配人员,不要等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才临时筹备。有的一线科室收治能力欠缺,应加强管理。各科室应做好应急演练,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护士8:“希望医院能做到未雨绸缪,发现苗头及时公开,让大家做好迎战与防护准备”。
3.1 护士心理韧性水平有待提高 心理韧性是指团体或个人在克服逆境或弥补心理创伤过程中所具备的多变、复杂的心理反应过程,包括心理弹性和心理复原能力[5-6]。调查显示:心理韧性水平越高,个体内心越强大,在遇到压力时更能轻松应对[7]。访谈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一线护士面对疫情时会出现焦虑、恐慌心理,甚至有部分人员有辞职的想法,这一方面反映了这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可能与一线护士心理韧性水平不足有关。建议:护士应提高职业素养,加强学习,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完成一线工作的艰巨任务;管理者应关注提高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手段,通过压力管理和心理韧性训练等发挥内在性保护因子作用,激发和培养护士乐观、坚强等韧性特质,利用认知改变促进护士情绪和行为的调整;可从医院氛围、组织管理等外在保护因子方面入手,提高护士心理韧性水平,从而稳定抗疫一线护理队伍,有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3.2 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待增强 本次访谈发现,很多一线护士的压力来源于对自己的操作技术以及对防护措施的不自信,也有部分受访者提到欠缺传染病护理相关知识。报道显示:我国已在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急诊科等领域开展专科护理,而传染病护理领域并未开展专科护理培养工作[8]。传染病病人,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疾病病人可能出现在每个病房,建议医院储备传染科专科护理人才,定期组织全院学习传染病护理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还可通过应急模拟演练,提高护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判断能力、反应能力与处理能力。
3.3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助力抗疫一线人员 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可利用外部资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9]。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护士工作投入呈正相关,可以促使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工作主动性[10]。本次访谈发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援工作的一线护士大部分是通过亲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克服当前所处的困境与压力的。在工作情境中构建“互帮互助,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有利于缓解高压力的工作氛围[11]。建议护理管理者合理安排班次,发挥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或者高年资护师的桥梁作用,展现其正能量的一面,为一线护士提供榜样作用,稳定护理队伍,共同抗击疫情;可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广大群众进行最新的疫情健康宣教,宣传一线护士的压力与无奈,缓解紧张的医患氛围;可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分流、初级筛查作用,减轻定点医院就医压力,防止交叉感染,早日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