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源 金 政 崔嘉妍 褚庆民 吴 伟
患者男性,40岁,因“反复心悸1年,加重伴胸闷3小时”入院急诊。患者于2018-07-26下午7时左右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持续5 min后出现胸闷不适,伴汗出,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无黑矇、无意识障碍等症状。血压116/80 mmHg (1 mmHg≈0.133 kPa)。急诊心电图(图 1)考虑:室性心动过速。予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泵入,急查酶学和心梗定量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126 U/L、CK-MB 24 U/L、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0.568 ng/mL,为进一步诊疗入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入科后患者仍有胸闷不适,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60次/分)。复查酶学和心梗定量并再次复查急诊心电图:①室性心动过速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②电轴左偏,结合床边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3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9 mm,左室射血分数75%,考虑心脏无结构性改变且心功能正常、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立即停用胺碘酮,予维拉帕米注射液5 mg静推,推注3 mg时心电监护示恢复窦性心律。即刻做12导联心电图(图2)示:①窦性心律;②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V3~V6导联T波倒置。复查CK 128 U/L、CK-MB 30 U/L、cTnI 1.368 ng/mL,考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嚼服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图3)未见异常。后多次复查酶学未见异常,心梗定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入院第2天行心电、生理检查,在左室间隔心尖部标测到理想靶点(窦律下V波碎裂,心动过速时V波碎裂并较体表心电图提前30 ms),心室刺激诱发心动过速,房室分离,考虑为左后分支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在该处放电消融。反复心房及心室S1S1、S1S2、S1S2S3刺激并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刺激均未诱发心动过速。术后观察7日后出院,1个月后当地复查心电图(图4),随访3个月再无心悸、胸闷发作。
图1 急诊心电图
图3 急诊冠脉造影
图4 出院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在结构正常的心脏,即在目前诊断技术下没有发现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电解质异常和已知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如Brugada综合征等)的室性心动过速。Zipes等[1]于1979年首次报道了这种ILVT的临床特征。ILVT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发病年龄15~40岁[2],其发作诱因不明,发作时可出现心悸、头晕、晕厥前兆及晕厥等症状[3],大多数患者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多不能自行缓解,若持续性无休止地发作,会增加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生率[4]。本案例患者为40岁青壮年男性,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作时出现心悸,但无进行性胸痛、休克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符合ILVT的临床特征。ILVT产生机制主要为折返激动[5],常起源于左心室间隔中后部,少数起源于游离壁或流出道部位。ILVT根据发生机制、部位和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分为三种:分支折返性室速(维拉帕米敏感)、左心室流出道室速(维拉帕米、腺苷敏感)和自律性室速(普萘洛尔敏感)[6]。一般情况下,ILVT体表心电图QRS波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Ⅱ、Ⅲ、aVF导联主波一致向下,I导联主波向上或向下,aVL导联向上,V1导联可呈R、rsR’等形态。ILVT患者室速发生的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是拟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对于症状严重影响个人生活或已出现心动过速诱发的心肌病患者,可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射频消融术治疗。本案例患者急诊心电图V1导联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aVR、aVL导联主波向上,符合ILVT心电图特征。
本例患者入科查肌钙蛋白阳性(1.368 ng/mL),心电图示ST-T呈缺血性改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未见异常,床边心脏彩超无结构异常,考虑为ILVT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参照2018年全球心肌梗死分型标准[7],诊断为继发性心肌梗死。患者随后行射频消融术使心室除极顺序恢复正常,继发性ST-T改变消失。随访3个月患者再无心悸、胸闷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