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月萍 昆山市教育局教育技术室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自2016年起,江苏省昆山市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积极建设市级教师发展服务网络管理平台,注重平台建设与教师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应用,通过教学研究组与平台建设组协同合作,构建以研促建、以建促研、双向沟通的教师发展创新模式。如图:
在利用平台开展区域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反思和完善,基本实现了以平台建设服务和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
区域教研活动负责人和区域平台建设负责人既分类指导又协同合作,分别带领教学研究组和平台建设组成员完成教研活动和平台建设,定期开展学科组组长和学校教技室主任会议,沟通完善教研活动形式和平台建设模块,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致的区域教师发展整体思路:教研活动依托平台建设进行同时也促进平台建设,平台建设考虑教研活动需求同时呈现教研活动成果,实现利用平台建设完善的教研活动促进区域教师发展。
目前利用平台建一个区域教研活动,一方面实现区域共享资源,无需每名参与教师再单独建一个同样的工作文档,整合区域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实现区域云盘功能,参与的教师只需用自己的用户名登录平台就能随时随地查看个性化的教研活动。这样既方便区域教研活动负责人对区域教研活动进行整体管理,又提高了参与教研活动教师的工作效率。
教研活动由区域教研活动负责人总领,学科研究组组长组织,学科中心组老师示范,学科研究组老师参与,向区域其它教师推广完成。
为抓实区域教研效果,我们按照学科来分组进行教研活动。平台上的教研活动学科组由原来的小学语数英、中学数学英语物理这6个组发展到目前中学语文数英、理化学生、道法、地理和小学语数英语、道法、科学、中小学综合、中小学艺体共16个组,涵盖了中小学所有的学科。
学科教研活动是由学科研究组组长根据区域教研活动负责人的整体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发布的一个教研活动,该教研活动中学科中心组成员主要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资深教师,在组内起带头示范作用;学科研究组教师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热爱运用新技术教学的青年教师,在组内起实践研究作用。
目前我们的分层学科教研课有线上课也有线下课:线上课是由学科研究组教师在校级教研基础上由各校教技主任指导拍摄完成并上传平台,之后学科中心组教师完成线上评选,学科研究组教师完成线上评课;线下课是学科中心组教师的示范课和学科研究组教师的获奖课,这些线下课是在线上课中推选产生的,同时通过线上直播让区域内更多教师参与听课,利用录播功能还能把线下课变成线上课,老师线下写的评课表可以通过拍照方式上传平台长久留痕,还可利用平台的回放功能不定期的反复观看视频不断完善评课,线下教研的缺点可以通过线上教研活动得到弥补。我们的分层学科教研是利用平台凸显线上教研优势同时保留线下教研优点的教研活动形式,使区域范围内的教师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达成了区域分层学科教研的教师发展创新模式。
平台建设前期区域平台建设负责人多次组织学校教技主任和平台技术支撑召开需求分析会和建设论证会,最终形成平台教研活动雏形。学科教研活动初期平台建设负责人对学科研究组老师进行平台教研活动操作流程的培训。随着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效果,区域教研活动负责人汇总学科研究组老师的意见反馈给区域平台建设负责人,区域平台建设负责人再带领平台建设组进行平台升级,使得平台建设的教研活动随着教师的需求改变,成为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定制教研。
如原来教师在平台上看线上课必需从头至尾播放,评课也只能在指定位置发贴完成,这个功能对初次观看线上课的教师是适合的,但对第二第三次观看线上课的教师来说,想要再次找到授课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或者亮点的处理时非常不方便,沟通调整后平台增加了视频打点功能,教师们可选择在任意一个上课环节,找到对应的时间点开始播放线上课,可边观看边在对应时间点的后面直接跟帖完成对某个上课环节的评课。通过平台研究组的建设学科研究组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区域教研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各自空闲的时间在学校或者在家都能完成教研活动,通过这种经常性常态化随时进行的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研讨,他们的课既把握学科基本素养还提升信息素养,达到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转变,参与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涌现出不少骨干教师。
综上所述,区域范围内的教师以平台为枢纽形成一个教研活动共同体,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完善提高,使得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踏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