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摘 要】本文从学生身份、育人主体、师资队伍、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并从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实行校企双导师教学制、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融入现代学徒制的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工程测量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30-03
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需的各类测量技能,需要熟练掌握应用各种测量设备完成不同的测量工作,并保证测量的数据和绘制的图形满足不同规范的精度要求。可见,高职工程测量专业是一个对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无法满足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难以培养出测绘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学徒”,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可以考虑引入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理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徒管理培养机制和具体实施细则,培育出企业满意的技术技能型测量人才。
一、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方针,通过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强化实践技能教学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融合学校教师理论教学与企业师傅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其从本质和特征上都表现为一种“跨界教育”,跨越了产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基础,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为支撑,旨在为社会培养出懂管理、精技术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是在传统学徒制模式下融入了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传统学徒制的升华,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增强理论学习能力,也能让学生到企业或者工厂中提升实践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推进现代学徒制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能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有效保障青年就业,体现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并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机会。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招工与招生一体化,学生必须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二是校企双元育人,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三是实行双导师制,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四是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及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可见,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与系统化,教学组织从经验化向结构化转变,参与学徒制的企业和学校双方都要制订明确的教学培训计划,既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也要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它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的优势,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人才教育领域的现实状况,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一)学生身份发生改变。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的学习轨迹局限于校园,只能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显性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训课上获得可统一训练的标准化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真实岗位中的工作胜任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胜任复杂性的岗位工作来说更是如此。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身份除是学校注册在籍的学生外,还是与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的学徒,这就使学生的学习场域发生变化,不仅需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进企业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实行工学交替,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最终完成角色转换,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育人主体发生变化。传统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院校,采用职业院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如顶岗实习、“2+1”模式和“订单班”培养等,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只是将学生作为生产岗位的准员工使用,不考虑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主要根据自身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实习,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让学生做一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效果。
在现代学徒制中,职业院校除承担传统的教育职能外,还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企业的角色则由过去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深度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充实企业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校企双方在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充分沟通、资源互用、信息共享、密切配合,实现双元育人。
(三)师资队伍发生变化。传统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普通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组成,普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传授理论知識,不能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教授学生专业技能,但由于其已进入教师队伍,脱离了生产一线工作,掌握的生产技能随时间流逝渐渐被淘汰,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虽然学院要求他们每年都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到企业锻炼往往流于形式。
现代学徒制实行双导师聘任教学,它对师资队伍的教学组织能力、岗位实践技能、企业工作经验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其师资队伍由选聘的校内“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师傅组成,校内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素质课程教学,企业师傅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和职业精神教育,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教材,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在校内理论学习中,以教师为主、企业师傅为辅;在企业技能实训中,以企业师傅为主、校内教师为辅。
(四)学生评价体系发生变化。传统职业教育实行学校本位制教育,它的评价体系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一元化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由教师按学校统一规定,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权重取值,最后汇总得到该学生各门课程的总成绩。由于评价主体单一,缺乏企业和行业的参与,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评价成绩好的学生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造成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评价体系是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进行双重考核,能全面评估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整体效果,确保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落到实处。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考核学生在岗位上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自我鞭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融入现代学徒制的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特征,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专业的课程和师资等资源,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人才培养。但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发展目标定位与自身条件不同,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一样。企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现代学徒制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必须是拥有学徒培训的相关资源、具备学徒培训的基本能力和强烈的学徒培训愿望的优质企业,如规模上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经营规模、员工数量;技术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掌握所从事行业的先进技术;师资上拥有众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有一定数量的持有技能等级证、技术培训资格证的技术骨干;投入上能为学徒培训进行经费投入,支付学徒最低工资;教学上能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开发或研制教育教学方案;培训场地上能提供专门的培训岗位或专门的培训基地等。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需要寻找一家具备甲级测绘资质的测绘企业合作,为了提高测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准确把握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尊重企业核心利益,与企业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共享人才红利。在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后,校企结成利益共同体,并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团队,规范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激励双方各施所长、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团队由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和测绘企业生产部门的领导牵头组成,团队双方(校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同等话语权,共同负责制定校企双主体育人实施细则,如招生(招工)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学徒工的津贴发放标准、学习成绩评定和技能水平考核标准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标准等。为了完善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双方必须进行密切、频繁、深入的交流,就整个育人模式的完善、教学资源的调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进行商议、协调,从而确保工程测量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运作规范、执行高效、成效显著。
(二)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是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新生入校报道时,在学校注册为学生身份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实现双重身份,满足“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这种双重性身份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域中适应自身角色的转换,在学校进行基础公共课和基本素质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和协会,可以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感受校园文化给予的精神文明熏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同时,企业员工身份能促使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训或实习时,按照企业的员工行为准则和标准来要求自己,从一个企业员工或职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感受企业的竞争性文化和氛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考虑得比非学徒制学生更全面和细致,有利于他们职业成熟度的发展。
根据工程测量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要求,在测量专业的新生入学三个月左右,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与校园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安排合作的测绘企业进入校园进行招工宣传,给新生详细介绍企业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员工的管理标准和薪酬制度,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未来展望,以及学生成为学徒后能在企业进行哪些技能培训。新生对企业有了详细了解后,通过自愿原则,并征得父母同意后,与测绘企业签订劳动协议,具备学徒身份。学徒在校园作为学生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参加相应的社团和协会组织的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徒在企业作为企业员工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如地形测量实训、控制测量实训、GNSS测量实训、摄影测量实训、变形测量实训和顶岗实习任务。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严格遵守企业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完成相应测量实训任务,学徒必然会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从“被动、消极、应付”式学习状态向“主动、积极、进取”式学习状态转变,从而加快自身职业能力培养,快速适应从学校走向社会。
(三)实行校企双导师教学制。双导师是指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业中,专业带头人由一校一企“双带头人”组成,所有理实一体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从学生入学就为其指定一名学校教师和一名企业师傅作为导师,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在双导师教学制度下,学校专业带头人可以准确地把握该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及内容,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内容,解答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问题;企业专业带头人则及时反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帮助专业准确定位,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帮助学生解答实训过程中的专业问题,引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校企双负责人负责专业课程建设,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融合,并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流程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使其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在工程测量专业中实行双导师教学制,需从工程测量教学团队中选择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校方的专业带头人,企业的专业带头人则由校企合作的测绘企业总工程师担任。校企双带头人带领各自的教学团队在充分交流、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编写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每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专业骨干教师负责专业课程理论部分的建设和教学,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图文并茂地讲解专业知识,解答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专业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企业的技术骨干负责专业课程实训和实习部分的建設和教学,利用企业的实训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完成各种实训任务,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校企双导师教学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校内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训结合起来,呈现出教学管理柔性化、教学时间弹性化、教学场域多样化等特点。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应根据专业特点、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及行业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等,由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实训指导老师、行业专家和学生四方组成,他们的评分权重为0.3∶0.3∶0.3∶0.1;评价内容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部分内容组成;评价依据紧扣行业规范、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职责,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为评价标准。
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训指导教师合作,根据工程测量专业的岗位职责要求和职业活动内容,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由上述四部分内容组成,依据测量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每个一级指标占25%的权重,每个二级指标按0~4分制进行打分,最后汇总即得该学生的得分。将学生得分从高到低划分为优秀(27.9~31分)、良好(24.8~27.8分)、中等(21.7~24.7分)、及格(18.6~21.6分)和不及格(18.6分以下)五个等级。通过这一评价手段,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深化工程测量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将现代学徒制教育理念融入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测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测量人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與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2]李兵,笵人伟.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9(1).
[3]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N].中国教育报,2014-09-29.
[4]张宇,徐国庆.我国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制度化的构建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7(8).
[5]赵正宝.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7(23).
[6]韩玉辉,张庆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双导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
[7]黄文伟.企业充分参与现代学徒培养的制度设计研究[J].高教探索,2019(7).
[8]韩玉辉,张庆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双导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
【作者简介】刘 凯(1978— ),男,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和摄影测量的教学和生产研究。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