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摘要:信息技术开启了“微时代”教育发展时期。小学数学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优质资源,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情趣,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攻克重点教学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科活动的过程和结构,为学科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时代;优化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特质在不断加剧,教育领域在不经意间也迅速地开启了“微时代”发展时期。历经教育“微时代”的洗礼和濡染,无论社会和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和学生层面,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行为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转化和提升。与此同时,科技“红利现象”为学校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置身于教育“微时代”下,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教学实践?笔者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主要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简述。
激发学习情趣中优化数学
之所以强调“情趣化教学”,是因为儿童属于“唯情趣族群”,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始终对“情趣”元素存在难以摆脱的依赖性。不仅如此,儿童正处于以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而数学活动往往需要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对他们来说确是一种挑战和考验。鉴于此,如果缺乏情趣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儿童数学活动就难以走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比如,在“线段、射线、直线”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如下:两只小猴子面对面地站立,手中同时拉着一根橡皮绳,无论把绳子拉长或缩短,都是有两个端点的“线段”。突然间,一只猴子攥着绳子在腾空飞去后消失不见了,另只猴子原地不动地站着,原先的橡皮绳就由“线段”变成了“射线”。过一会儿,站立的猴子也像前者那样,攥着绳子的另一头也腾空消失了,橡皮绳再由“射线”变成“直线”。既生动有趣,又直观形象。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展示知识形成中优化数学
就小学数学而言,概念性知识既是学科活动的“基石”,而且如果缺乏对许多概念知识“形成性过程”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学用结合”就很可能会陷入困惑境地,至少是事倍功半的结果。与之相应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等实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善于把一些概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有利于在“眼观心悟”中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以“长方体的知识”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闪烁立体图形的各个面、顶点和棱,引导小学生熟悉这些名称。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图形“翻转”状态下的动态化演示,让他们进一步地观察与学习相关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和“几条棱”等,相互之间究竟有什么特点。最后,师生在长方体图形反复“拆分、组合”中进行梳理与总结、提炼与共享。既优化了教学过程,还赢得事半功倍的“情绪智力”效益。
攻克重难内容中优化数学
小學数学内容主要分为“数”与“形”两大板块,其中有些概念或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晦涩难懂。而且为数不少的内容在非信息化传统教学模式下,无疑就是学科活动中的重点部分或难点现象。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融“音、像、图、文、动”等先进特点为一体,能够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动静自如等方面,充分发挥无与伦比的优势功能和正强化作用。以“旋转与平移现象”内容为例,这些对于学习者来说,确实需要一定的立体思维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善教者不仅通过课件形式,生动地展示了物体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还引导小学生在“深入观察、反复对比”中加强对过程性的深刻体会。不仅如此,教师还通过缓放、定格、快放等技术性功能,让小学生切实体悟并懂得其中的个性特点和重点现象,对于“触摸重点、消除难点”大有裨益和促进之效。
培养自主能力中优化数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展以“能力与素养”为主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在众多类型能力发展中,“自主性能力”是基础,“可持续能力”是关键,“个性化能力”是目标。“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从娃娃抓起。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这一启蒙教育阶段恰是“启智益能”的原始黄金时期。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人机互动”上的强大功能,通过“善教乐引、善教善引”等途径和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把儿童逐步推向“自主学习”的更高更远发展。比如,对于一些教学重难点现象教师可制成“微课”形式,让小学生在预习环节或课前时空提前“介入”,并开展相互之间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把一些“易错型、易混型”知识制成“信息集锦”,并在课堂内外适时地展示出来,引导小学生在正误对比中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当前“微时代”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各种方式,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努力攫取令人期待的“科技附加值”。
参考文献
杨晖.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读写算,2020(22).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真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