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2020-04-06 21:29张淑芝蒋卫华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产教融合双创

张淑芝 蒋卫华

【摘 要】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论述构建包括动力模块、内容模块、师资模块、平台模块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院校、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参与“双创”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组建开发合作团队、建立激励机制、丰富内容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体系,从打造专兼职教师队伍、推行“双创”人才培养导师制度等方面提供师资保障,从坚持“双创”人才培养定位、清晰界定权责义务、科学划分平台功能区等方面打造综合性实践平台。

【关键词】产教融合 “双创”人才培养 多元主体 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137-03

当前,“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双创”素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双创”人才培养事业,既是高职院校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压力、适应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时代选择,同时也是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為更好地促成“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各高职院校应总结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宝贵经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努力打造多元主体密切合作、共同参与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扭转原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价值体系偏颇的弊端,共同开创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生态,为实现“双创”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有效供应做出更大贡献。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模块

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强劲动力,源于“双创”人才培养成果将更符合各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多元主体具体包括高职院校、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等,这些都是“双创”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因而应充分调动它们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

(一)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某一部分地域的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行政单位,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负有重大职责。培养“双创”人才将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地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打造有利于经济稳步有序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地区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明确区域内相关产业、重点企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制定有利于各方利益主体的发展政策,提供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政策保障。

(二)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迎合“需方”,高职院校应对“双创”人才培养进行适度调整和改进,以提升人才的市场接受度,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美誉,打造良好的教育口碑,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赢得更多的优势、抢占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相关企业

人才是最宝贵的、最富有潜能的资源。当前企业对传统蓝领工人的需求量有很大的下降,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双创”人才,因为更擅长主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改进新工艺,创造企业生产新流程,独具创造力,受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青睐。如果企业能积极参与“双创”人才培养,对“双创”人才培养提出具体的职业标准,并将其融入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之中,就能够在人才的吸纳、引进方面占据更大的主动权和优势。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模块

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模块,具体是指课程体系建设,这是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当前,高职院校既有的课程体系与“双创”教育之间的融合度不足,实用性不强,“双创”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导致专业教育缺乏实效性、“双创”教育缺乏专业性,二者各有缺失、不尽完善。因此,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议从组建开发合作团队、建立激励机制、丰富内容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一)组建课程体系开发合作团队

多元主体合力开发复合型课程体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智力资源分散、课程建设分项目标不一致、课程调整实践烦琐等。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职业化特质,与当地龙头企业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双方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订单培养方面早已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双方汇聚产教智力资源、组建高水平开发团队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可以聘请科研机构的技术专业人才,与企业和院校共同组建合作团队。这将较好地发挥企业在行业技术方面的先天优势,以及学校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的有利条件,科研机构也能够更快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多方相互弥合、互为依仗,共同开发复合型课程体系,切实满足“双创”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课程体系开发激励机制

针对“双创”人才缺乏、亟待开发复合型课程体系的严峻现实,应通过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课程开发参与人员的参与热情。可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制定科学的劳务报酬标准,高职院校应推动与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公平的科研评价机制,认可教师参与开发复合型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将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以及相关获奖视同相应科研成果,按照实际贡献为参与者发放相应的劳务报酬,并重奖业绩突出者;二是分享著作权及成果获得的荣誉,参与者拥有课程体系建设成果的共同署名权,学校及参与企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的使用权,同时享有产业精英和骨干教师的优先聘用权。这些举措将会极大地激发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热情,提高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的效率,加快复合型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

(三)丰富复合型课程体系内容

应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针对产业发展对“双创”人才的素质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之为基础确定“双创”与专业二者分立、交叉、融合的三大类课程,明确复合性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中加入行业新技术以及新技术开发改进与成果转化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以尝试渗透一些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同时加大对课程体系的审查力度和频度,及时调换和更新课程中的技术内容。团队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兼顾企业职工在岗培训需求,着力引入“双创”人才培养理念,着重改造原有的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在其中有机融入“双创”素质课程,构建“双创”与专业融会贯通的复合性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分立课程、相关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交叉课程、“双创”人才培养实践等融合课程,并打造在线开放课程,确保课程体系中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实务、综合实践等基本课程,各类课程呈现出既分立、交叉、融合、聚集又顺势递进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双创”思维和意识,从而充分供给滋养“双创”素质的技术技能养分,为相关企业培养大批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模块

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岗位技术过硬、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最为重要的人力保障。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关键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多元主体中能够提供知识教学与实践技术指导的师资力量,指引和帮助学生最终成长为优质的“双创”人才。

(一)打造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從现有“双创”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乏“双创”的实际经历,而行业及企业中的精英群体则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能够对双方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一支优秀的专兼职队伍,必然能够极大地提升“双创”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明确目标,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培养培训校内在职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大企业技术能手、行业专家的引进力度。要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广泛邀请相关行业的资深专家、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创新型企业CEO及经营管理骨干等产业精英来院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担任客座教授、实践指导教师、“双创”指导教师等兼职工作,组建“双创”人才培养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另一方面,相关行业、龙头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现实情况出发,接受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企业内部职工培训提供相关专业理论和知识培训,丰富和完善职工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更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实习机会,促使内部职工在带领学生开展工学实践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一定的提高与进步。

(二)推行“双创”人才培养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是一种更加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关联的教学制度。“双创”人才培养与以往的人才培养相比,更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内在意愿和发展潜质及优势等方面的具体因素,如果还是传统的教师授课制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因而推行导师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建构多元主体参与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在确定双导师制的基础上聘请企业精英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鼓励产业教授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栖”发展,推动校企之间开展深层次合作,在大二学年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在大三学年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师生双方可以尝试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校方协调指派,原则上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人数要限定在15人以内,每个星期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个别性指导,持续增强学生的“双创”体验、积累“双创”经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双创”驱动力。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模块

打造综合性实践平台,是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最为重要的依托和载体。实训平台是高职产教融合项目式合作的重要基础形式。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双创”人才培养,支撑点在于搭建起有利于资源整合、学生成长、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发展平台,解决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优质实践基地严重不足、“双创”实践基地与专业实践平台分离等问题。

(一)坚持“双创”人才培养定位

“双创”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投入多、功能杂、管理难,因此,多元主体在打造实践平台之前,就必须明确定位、把握方向,平台建设的初衷与指向都必须围绕“双创”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原则,充分整合多元主体的产教优质资源,确保整个实践平台得以建成并实现预期目标,以切实满足多元主体的实际利益,将兼顾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追求盈利目标与保障经济利益融入具体的“双创”人才培养实践项目之中,保证实践平台成为“双创”人才成长的摇篮。

(二)清晰界定权责义务

实践平台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打造的,虽然最终都集中到培养“双创”人才这一终极目标上,但平台在具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仍然要兼顾多元主体的实际情况、具体利益,要合理划分平台建设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确保整个平台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板块、具体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整个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三)科学划分平台功能区

为了确保整个实践平台能够科学高效运转,应遵循一定的功能对平台进行科学分区。比如,将实践平台划分为高职在线教育板块、企业实践板块、产教一体化板块、学生“双创”板块等,整个实践平台不同的板块具备不同的育人功能,高职在线教育板块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企业实践板块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趋势,产教一体化板块促使学生体验专业知识与“双创”教育的高效融合,学生“双创”板块则帮助学生积累“双创”经验。不同板块、不同功能之间应实现有效衔接与互为补充,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双创”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与地方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还存有较大差距。“双创”人才培养是关系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企业高效运营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大事件,因此,积极建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成为突破“双创”人才培养困局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应全力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整合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实现技术、物质和品牌资源的充分共享,最终开创多元主体共赢的良好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丁锴,顾月琴.从单一走向多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策略[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2]吴加权,陈红娟,胡永盛.产教融合下“双创”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高职院校,2019(12).

[3]张存芬.创新创业视域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8(3).

[4]周丙洋.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梗阻与路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0(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地区产教融合‘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IA190421)

【作者简介】张淑芝(1983— ),女,汉族,高级经济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干事,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师资管理;蒋卫华(1971— ),女,汉族,广西灵川人,管理学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产教融合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