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勇 梁海锋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提出从明确定位目标、建立健全新竞赛体系、改进组织架构、强化课程建设、完善“课赛融通”机制、增进校企合作等方面构建基于智能制造的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更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智能制造 信息技术专业 课赛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125-03
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智能制造成为行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命题。信息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输入性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对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创新研究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课赛融通”是近年来高职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主张深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院校教育、专业教学、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内容有机结合,确保以赛促教,释放竞赛活力对课程教学的驱动性和影响力,促进学生习得专业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
一、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科学明晰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需求,合理把握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准确判断课程教学、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变传统思维,开发设计与学科内涵相吻合的专业竞赛,凸显其创新教育价值,实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操教学的良性交互。因此,“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重新调整信息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形成课程集群,梳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效关联,根据教学的实用性、适用性、科学性、灵活性等原则,推动授课、学习、训练、竞赛多维度共同发展(见图1),以赛促教,以教促赛。面向职业化的专业技能竞赛或学科竞赛,充分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得专业学科与职业岗位匹配、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融合,因此“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力推动专业人才高素质创新培养的重要探索。
二、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定位目标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要明确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学生要掌握适合具体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确保在就业阶段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较为满意的企业单位,并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就业初期能适应新工作环境,积极主动为企业单位服务和奉献,为企业单位带来更多利益;二是学生应具有饱满的创新精神,具有秉承科学探究的务实实践品质,积极突破传统观念与思维,就不同的岗位要求思考探寻更多更新的履职履责策略;三是学生要具有持续学习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岗位需求,积极应对不同的职业环境变化,能够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企业或岗位上有足够的承受力,努力执行新环境要求的新制度。
(二)建立健全新竞赛体系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要构建“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健全竞赛体系,确保体系是高度匹配信息技术专业特点与课程要求的,是高水平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是来源于国家级、省市级信息专业竞赛项目中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专业竞赛应充分体现专业性根本要求,竞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检验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直接教学与考核竞赛项目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在训练中输出各类知识与技能,同时竞赛还会及时向教师提供一定的信息反馈,便于教师调整部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会及时为学生的训练提供更多知识与技能的参考。新的专业竞赛体系还应着眼于反映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沿,主动让高职学生感受到技术变化中解决实际问题效率的提升,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剖析与解决能力,既发挥个人自主钻研探究的作用,也发挥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的功效,进一步理解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要求、职业特征,对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岗位技能要求扩大实操技能训练。
(三)改进组织架构
在“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点面结合”的竞赛组织架构。从“面”上要求院校要向所有学生开放网络竞赛平台,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行注册登录去参与竞赛,而教师要對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改革实施要做到有教无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善于动脑思考,勤于动手实践,在竞赛中自由组队,通过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完成竞赛,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对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从“点”上要求教师要观察并挖掘学生在同等教学资源配置中表现更加出色的人才,给予他们更多的任务项目,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性指导,促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各类知识与技能,更加精准地思考和解决不同问题,积累更多的竞赛经验,为参加更高级别的专业竞赛做好人才储备。
(四)强化课程建设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除了加强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梳理基础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还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专业某些学科课程的关联融合,让信息技术武装学科结构,扩大学科内涵,时刻以市场发展动态需求为导向,探索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可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标准体系(见图2),主动实施项目研究模式,模拟可能出现的不同竞赛主题,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
随着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高职学生要通过学习通识基础课程,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路,树立远大抱负,保持健康心理,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规范自身的竞争意识,培养通用能力。其次,高职学生要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对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算法、数学等领域建立初期认知,掌握专业基础原理,形成专业知识应用的科学认知,进而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专业能力。学校要以竞赛机制作为驱动,以职业化岗位标准作为教与学的重要指引,强化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根据未来不同专业岗位设置中的具体要求培养专业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持续建立和完善,高职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化养成将更有规律可循,将日趋完善成熟的课题体系放在学科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的基础位置,最终驱动高职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拓展。
(五)完善“课赛融通”机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完善“课赛融通”机制推动教改。无论是哪一级哪一类的竞赛项目,都可以从中挖掘和提取项目组织的机制作为高职院校可借鉴的内容,或作为课程教学和校内实训的标准项目。在完善“课赛融通”机制方面可按如下策略实施。
第一,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设定有关竞赛项目的标准,并有效规划课堂上的授课时长比例,重组教学流程,特别是教师要勇于质疑和推翻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思考契合“课赛融通”模式的新教学方法。如采用“工作室制”或“导师定向指导”等,不断在各类竞赛项目中挖掘新的教学点,使用信息技术专业思维来解读和分析。
第二,注重科学考核评估“课赛融通”中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这方面的责任重大,主要是要树立综合评价思维,统筹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多方面,不仅仅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还应将竞赛项目的表现作为考核内容,将充满紧张气息的赛场作为考验考核学生的考场,这样更能对照出不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运用情况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等。在考核评价工作中,高职学生还可以将通过竞赛表现获得的成绩量化为一定的课程学分,实现学分置换,有效激励学生认可与支持“课赛融通”模式,促使其参与积极性更大,学习兴趣更浓。
(六)增进校企合作
首先,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之一是市场,是存在于市场中的不同企业。在加快创新“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不能被淡化。只有积极加强两个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產教融合,才能更好地扩大人才培养的“肥沃土地”。企业不仅仅是需要人才在组织内部贡献智慧与力量,也需要不断培养人才能力与素质向更高一级发展,实现企业在教育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次,为了有效实施“课赛融通”,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联合创建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基地或者创新工作室,将这些高新技术探索实践的场所作为重要的校园外部实践基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可在合理时间申请进入实验室,选择其中的典型案例项目进行技能培训与练习,也可以在创新工作室中依据不同标准的指导体验企业职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学生在校企合作所创造的情境场合中不断体验,认真思考和应用不同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外显,并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持续积累专业实践经验,积累竞赛相关的经验,便于自身围绕专业问题举一反三、自发探究。
再次,高职院校要巩固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丰富校外实习或岗位实践基地的建设资源,在基地中展现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思想、理念与技术,一方面允许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在岗深造的方式进驻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不断整合资源,努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性、多次序的学生实训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务实路径之一。
智能制造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制造业的结构性改革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驱动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发紧迫。高职院校应构建“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学,有效提升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投入,认真调研,科学优化不同阶段的行动方案和指导意见,让“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谭庆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5).
[2]戚爽.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8(20).
[3]张耀辉,张治元,张桔娴.信息技术下高职导师制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J].电子测试,2015(16).
[4]李兵,笵人伟.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
[5]宣翠仙,陈海荣,王成福,等.专创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
[6]朱小艳.高职房地产专业“赛训结合,以赛促改”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6(8).
[7]吴庆国,陈祥梅.高职院校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赛·学·教·改”互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
[8]袁俊,彭宽栋,胡冬生,等.基于技术创新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智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GXGZJG2019A027);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微课支持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GXGZJG2017B009)
【作者简介】温志勇(1981— ),男,广西河池人,硕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梁海锋(1977— ),男,广西色人,百色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