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矫
【摘 要】本文论述柳州市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调研明确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提出从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两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阐述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工学交替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模式、竞赛牵引模式、产学研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办学模式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11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创新型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创新意识,通过研发获取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指兼具“国际化”和“创新型”特点的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十分关注,柳州市高职院校众多,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为广西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基于此,柳州市高职院校应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注重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己任。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式,对柳州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高职院校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调研围绕用人单位人才现狀、当前存在的人才缺口、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明确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
第一,具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是对本专业领域的价值体现,人文素养是人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作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了解国际化趋势、结合专业的创新力。同时,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去更好地理解各国的文化,具备国际化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第二,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活动会受到创新能力的制约,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它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创新知识的储备,创新是理性的活动,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持,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行是需要创新动力支持的,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创新能力是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一项综合素质。在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懂得如何分析和解决。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在紧急问题状态下,合理去分析并且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进步,收获成功。在经济全球化受到多方面冲击的情况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有效应对和处理各种情况,在国际舞台上平等参与相关事务和竞争。
第四,具备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以适应全球一体化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在国际交流中有效沟通。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也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妥善解决各种复杂的关系,自信地面对各种突发情况。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应构建和完善有效的、规范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外部体系指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内部体系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只有制定了合乎规范的培养体系,才能保证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外部体系构建
1.政府完善制度建设和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结合当地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创新制度,鼓励高职高专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潮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建设与完善组织体系,将创新支持体系及相关内容作为工作重点,并加强监督,保证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服务,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2016年以来,柳州市高职院校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参考依据,颁布了各自学校的创新创业政策等。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出台《关于印发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活动的持续深化,逐渐形成具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轨道交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学校改革学生创新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体系。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注重机制完善。高职院校应基于现有教育资源,成立国际化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合理分工各部门的工作,明确职责,形成“领导小组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各二级学院层层落实”这一创新教育工作格局。二是注重建章立制,规范各项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工作制度,成立国际创新学院,统筹协调国际创新教育各项工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为国际化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做好铺垫。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6年以来,柳州市各高职院校出台了《关于改革部分内设机构的决定》等文件,创建创新创业学院,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出台相关管理制度,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安排等提供思路。
(二)内部体系构建
1.内部管理构建。(1)师资管理。各高职院校应以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为核心,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增设科技创新工作室,以专任教师的科技创新项目为创新团队的项目,在完成教师科研任务的同时,带动学校整体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同时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带动更多的学生、教师参与创新研究。(2)教学管理。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职责,人才作为教育成果之一,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具有直接关联。柳州各高职院校应基于学校现有条件,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完善合理的内部教学管理体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加大对教育过程、评价、反馈等工作的关注力度,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3)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核心组建团队,入驻各学校的众创空间,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调、众智众创的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通过众创空间的基础实验实训条件,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自己的平时爱好兴趣在众创空间中进一步提升和孵化。
2.课程体系构建。各高职院校应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专业、岗位要求、自我发展,掌握更多与创业有关的基本知识。同时,兼顾社会发展趋势、所学专业特点、人才缺口、自我特点等进行职业规划,以职业所需为参考依据,促进自我专业能力的提高,拥有更加理想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胜任力。从思想意识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创业观,肯定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自主择业、创新创业活动。
3.人才培养平台构建。(1)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众创空间,共享创新平台设施。各高职院校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科研平台、重点实验设施等,以各专业教师为中心,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2)创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各学校专业特色、本地优势行业,联合柳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聚焦学校创业园,集结力量,创建集人才汇聚、创意休闲、创新创业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生态社区,为广大师生投入科研活动及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造梦工厂。(3)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柳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建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如工商注册、税务申报等。(4)建立相贯通的“政产学研”体系。各高职院校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共建创新育人平台,从整体角度出发,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彼此融合与相互协作,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
4.评估体系构建。应基于培养模式的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现有的评估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可由教师自评和学生创新素质评价组成。教师自评方面,教师要认真对待、客观评价在相关科研活动中的表现,找出优势与不足,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方面,学生可结合自身的表现,如参与具体科研活动和科研成绩的情况、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等,实现评价有效性的递增。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体系的创建需要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应兼顾文理科的特点,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做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评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是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载体,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创新知识储备不够、创新思维相对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柳州市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六种,其中工学交替模式、产学研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理论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和竞赛牵引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联合办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创新知识和提升国际化技能。
(一)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促进课堂学习与岗位实习的融合,两者交替进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实习就业准备,大大缩短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自我适应所耗时间。随着岗位实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岗位要求、工作内容、自我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洞察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其全面成长做好铺垫。
柳州市各高职院校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各院校加大力度建立实训基地,凸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的优势,从中能够一窥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技术要求、岗位所需,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新工艺、专业设备等将会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其就业质量也会得到保障。比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20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中建立华育中航学院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柳州区域建立了柳工一柳职院国际化工程机械客户体验与培训中心;与广西汽车集团共建教学工厂,促进了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大大挖掘了实践创新能力的潜能。
(二)“创新创业实践”模式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柳州市颁发了诸多鼓励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据柳州市政府规划,预计到2020年年末,将会完成政策体系及服务体系的创建与完善,促进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的形成和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创建。在未来5年内,柳州市将会拥有10余个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至少2个创业示范基地或大学科技园;至少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至少4个众创空间。在柳州市内优选十家创业咨询专业机构,通过人才选拔赋予创新创业活动更多内在驱动力。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各大院校、各行企业等投入新型孵化载体的建设中。从宏观角度出发,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创客孵化加速器培育管理模式及成功实践经验,加以应用。此外,柳州市为促进简政放权工作的开展,在全市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通过奖补政策的成功落地,促进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的形成。
与此同时,柳州市各高职院校也紧跟政策步伐,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还加大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关注,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优化孵化众创空间环境,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比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特色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构筑;以“创新创业就业竞赛与实践”为基础,改革创新创业就业课程评价体系;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和“专利培育与申报沙龙”等形式的第二课堂,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相融通,促使学生加强积累创新知识。
(三)竞赛牵引模式
竞赛牵引模式,是指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妥善解决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问题。创新创业大赛为創新创业要素的整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尤其是随着科技型企业服务平台的构筑,其能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创新型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一是可促进创新创业整体水平提升。伴随着创业团队的组建,创新成果能够得到新兴产业源头企业的注意,为其转化和创业团队的彰显做好铺垫,有助于此类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二是可促使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创新创业大赛能够激发大学生争强好胜的意识,巩固和强化其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促使创新创业文化的发扬。创新创业大赛注重科技与文化的有效衔接,加大对新旧媒体的合理应用,实现创新创业品牌的确立,树立典型,带动就业。四是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基于市场机制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举办不同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赋予学生更多的竞争意识、就业竞争力,可以促进学生与企业互惠共赢目的的达成。
目前,柳州市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为依托,发掘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组织动员学生参加以“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柳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为重点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产学研培养模式
产学研培养模式,是一种以科研为导向,促进企业、科研专业机构与各大高等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校方而言,需要将企业技术攻关、行业研发热点、企业岗位实际所需或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作为载体,基于校内现有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密切合作,将课题研究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活动结合。随着科研活动的深入,教师的授课能力将会逐渐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活动能够推动产业稳健发展,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与产品市场竞争力;学校能够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企业能够为人才全面发展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科研机构明确研究方向提供了有益参考。三者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融合,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柳州市各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如柳州市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柳州市优势产业设置专业,形成“二产为主,三产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建成6个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14个自治区优质专业、9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西职教集团,坚持对接轨道交通与交通工程建设产业,共建有5个国家重点专业、10个自治区特色专业、7个铁道部重点专业。各高职院校在重点特色专业建设方面,不仅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创新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校企合作模式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倡议。当下,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深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储备,另一方面需要具有理想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今,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在人力市场中备受青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市场的需求,解决了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性问题。
近年来,柳州市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多样的合作方式。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先后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恒企教育集团、武汉厚溥教育科技集团、武汉尚云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建立5个混合所有制学院,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南宁地铁、青岛地铁、上汽通用五菱等10多个企业开展订单和半订单培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中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印尼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教育培训中心,基于现有平台,促进跨境招生招工一体化发展,完成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与执行,创建实训基地,开发课程。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推进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柳州各大型企业提供了人才储备。
(六)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联合办学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衔接本科院校,培养本科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二是主动与境外院校合作,推行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在衔接本科院校培养本科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方面,柳州市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为龙头,加强与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的友好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面向社会推出“3+2”“2+3”“五年一贯制”等学制,大力推动中职—本科“3+4”模式,搭建高职—本科等各种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中、高、本融合发展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向北合作、向南发展”策略,逐渐步入国际化发展之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一方面,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双方完成中俄丝路学院的构筑;另一方面,集结力量,推动“高铁+汽车”教育合作项目落地印度尼西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举办多期泰国轨道交通师资培训班,投入中泰轨道交通学院的筹建中,基于我国国情,促进“师资+课程+实训”一体化输出。同时,与国外本科大学在国外合办机构,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办学层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又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招收国际留学生,是柳州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学校,该校校内外文化活动丰富、留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凸显,学生国际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晰.思政课基于工学交替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设想——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28).
[2]梁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國—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的战略构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
[3]刘译锴,王乾.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分析及解决路径研究[J].发展,2019(10).
[4]陈柳艳.高职院校伴随企业“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7(47).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柳州市高职院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19DSL36)
【作者简介】陈 矫(1985—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