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建构思维推进新时代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2020-04-06 03:54储红琴
关键词:新时代

储红琴

摘要: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呼唤企业进行生态化变革,推动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生态建构思维方式,强化生态主体责任意识。生态建构思维是作为生态主体的企业在理性分析、思考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进行体系性建构的思维方式,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本文坚持理念、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引导和推进企业按照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律实现从传统向新时代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提出新时代企业应根据生态动态平衡规律,明确同节能环保要求相适应的多种生态化经营理念和战略决策,引导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价值和合理布局;依据生态系统保护规律,构建多层次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谋求资源的企业循环、区域循环、国内循环和跨国循环,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依据生态文明理念,从主体文明、客体文明及主客体交互文明的多维度视角构建生态化立体型的企业文化体系,推进企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形成新时代先进的现代企业生态文明经营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促进各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建构思维:企业生态文明;管理科学化;生态化经营

生态建构思维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积极推进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净化排污、修复保护、循环发展和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主体与环境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它是在西方生态理性思维与现代生态思维基础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统一,具有生态理性批判、生态问题意识、生态价值意识、有机生态建设、生态系统设计、生态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生态建构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强调的思维方式,是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略和实践旨趣。随着我国广义生态大变革趋势的到来,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企业主体应当对传统的经营观念和价值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和评判,按照生态建构思维方式推进企业生态化建设和治理,不断完善生态型企业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

一、新时代企业应树立生态化经营新理念和作出新决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时代呼唤企业经营管理者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用生态建构思维探讨和树立生态化经营新理念和作出新决策,并以生产优质生态产品、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为动力,推进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为推进企业生态治理现代化而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一)认清企业生态化建构大趋势

近代以来工业经济的粗放式快速增长和不可持续的消费扩张,导致了局部地区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被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解决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一个以生态建构模式来改造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时代渐露曙光,迫切需要企业主体自觉承担包括内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在内的环境保护责任,以生态化的科学发展眼光审时度势,激发员工净化、优化、美化环境的智慧和能力,重新探讨员工的生态行为准则和生态经营观念,重新设计、修改和完善各项方案,自觉协调好环保与经济、消费与文明、当代人价值与后代人价值、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关系。

所谓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最优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化演进态势。构建生态化企业是当代企业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适应生态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基本价值取向。学界对此概念的研究,有两个层面:其一,将生态企业作为绿色企业,主要从环境保护角度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此为狭义的生态化;其二,将生态企业作为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思路、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它既包括生态型企业,又包括生态化取向改革的非生态型企业,此为广义的生态化。笔者采用后一种观点。从实现整个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所有企业都应当负责任地注重长期发展价值,加强生态化经营,构建新时代企业生态化建设机制和发展模式。

近年来,国际管理学界非常重视“组织生命”的研究。通过企业生态化建设,构建生态型企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生态化代表着我国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前景,其实质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与其所处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一般系统属性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是活的组织,应将其回归到生态系统中,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去设计和优化企业生命的历程以及它与其栖息的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营造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环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亦为企业管理带来新颖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

(二)树立企业生态化经营新理念

第一,生态危机观,即基于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确立生态危机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对企业生态危机的预测和监控,建立应对生态恶化和突发事件的预警调节机制。第二,生态经济效益观,即将企业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生态经济价值。第三,可持续发展观,即企业的经营决策要以长期价值为战略目标,用战略思维推动企业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四,生态主体责任观,即作为道德主体的企业在谋求自身价值的经济活动中,应自觉承担主体社会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既要主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对由自己的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负面影响积极采取防范和治理措施。第五,生态位优势观,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根据自己的角色合理定位,自觉遵守角色规范,并在开拓创新、公平交易、诚信服务中努力打造和展示自己的特长优势。第六,开放互动观,即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企业应解放思想、突破陈规,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平等互利交往關系中,推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开放交流,实现企业系统工程及合作企业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把握企业经营决策的生态化取向

一方面,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融入经营决策。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过程中,企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落实环保责任。当考虑自然资源时,既要视为可利用的资源,又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当考虑科学技术时,既要掂量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要充分顾及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当考虑落实员工自身发展时,既要发挥员工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又要提高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强化企业生态性经营。新时代,中国企业的经营必须切实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近期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按照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科学设计企业生产场所及其基础设施的布局,加大对企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投入,科学开发利用人力人才资源;按照构建和谐企业要求,具体制定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目标公众关系的策略;按照绿色GDP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定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绿化环境、绿化管理的策略;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推进新技术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生产节约,引导合理消费,同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因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责任主体是企业,所以现代企业应当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使经济社会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自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效优化主体结构是建设新时代生态和谐型企业的中心环节;积极履行生态协同进化的责任,主动参与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新时代节约型与循环型经济企业的必备条件。

(一)基于生态价值主体结构优化原则建设生态和谐企业

首先,按照生物链依存观强化企业主体社会责任。在生物链条上各单元各环节均相互依存,在和谐协调中实现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稳定发展。企业作为社会循环圈的单元,为保持社会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主动将自身建成和谐企业,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应明确企业虽依法享有经营权、分配权和资产处置权等产权主体或法人主体的权利,但同时必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负责,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作为道德主体,在享受主体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负责、保持公共环境卫生、协助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将外部经济成本费用内部化、恪守商业诚信原则、遵守公平交易规则、履行照章纳税义务、为社会保障赞助等。企业应配合政府和社区民众做好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恶化问题治理工作,“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循环经济中,企业要承担扩大的生产者责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简称EPR,即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其产品被使用(消费)之后,仍然负有对制品物质循环的管理责任。对此,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曾多次吁请各国立法时予以注意,其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企业承担对制品实行回收、再利用的实施责任;二是生产者承担费用的支付责任。后者应为重点。有的国家还规定排放者责任,即排放废弃物等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第一位责任。

其次,按照合理消费观优化产品结构。一是依据充分发挥消费品利用价值、反对盲目超前消费的要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二是依据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艰苦创业,节能降耗,并回收加工废旧品;三是依据优化消费结构的要求,遵循多样性消费需求规律,开发文化附加值高、价廉物美的“新奇特优”产品。

最后,按照绿色产品观强化绿色品牌效应。要根据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加强生产过程和生产场所的环境卫生监测和检查,确保产品质量过硬、卫生清洁和无害化,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提高生产技术人员的清洁卫生意识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意识,并将绿色道德理念化为自觉的绿色保护行为;开展绿色贸易,建立绿色市场,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以求在日益提高绿色产品产量和信誉的基础上,不断赢得和扩大绿色品牌效应。近年来,我国出口的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产品和服务的许多技术指标不符合国际上的“绿色标准”,每年的贸易损失都十分隆重。显然,企业强化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抉择。

(二)基于生态协同进化原则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建设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实现资源充分剩用的良性循环过程,是将传统的经济方式由“资源-生产-消费-废物排放”的开环式模式,转化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使经济系统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有其特有的运行规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原则”。它要求变消极的产品污染治理为积极的产品全程管理,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体现在以生态型企业为核心主体的相互贯通的四个层面:

(1)在微观层面,以清洁生产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企业(单位循环)。即企业从自身内部循环的维度,大力发展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生态化工业。应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管理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力争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技术更新,积极采取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和技术,有效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把影响环境的污染物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确保产品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安全。

(2)在中观层面,以发展生态工业链为导向,积极参与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地方循环)。即企业从区域生产之间循环的维度,积极配合政府和其他企业共建生态产业园区。为此,要在政府牵头和组织下,按照生态位原理,对进入工业园区的行业按上中下游企业进行有计划、按比例的科学布局,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等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形成生态平衡型的生态工业链;按照生态平衡原理,制定和健全工业园区的规章条例,促进对进入的企业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轮训和检验,建立监督调节机构,保障公正交易、公平竞争以及资源的有序流动;按照生态优化原理,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努力形成生态良好、生活和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环境。

(3)在宏观层面,以发展绿色消费为导向,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国内循环)。即从国内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業。企业应主动进入社会层面,按照绿色消费要求,参与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的行动,促进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同时建立面向社会的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处理、处置和再生的循环经济产业,并积极引导消费者选择对环境无害的产品,使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在生态系统中互相作用形成新的生态再生产。通过政府、企业与广大消费者的协同联动,使各种资源、产品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循环利用和周转,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建循环型社会。

(4)在宇观层面,以促进世界经济大循环为导向,参与跨国循环经济或维护地球整体利益的建设(国际循环)。跨国公司性质的企业作为地球公民可从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维度,按照国际区域经济有关共同开发的协定、世贸组织的绿色贸易规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关可持续发展协议以及国际法等,维护世界环境的生态平衡与整体经济利益,为实现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述四个层面环环相扣,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去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微观主体,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潜力巨大,方兴未艾。循环经济不仅能给全世界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而且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我国的循环经济近年来以10%以上的增速发展,尚待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建设不仅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而且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例如,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800公斤好纸,可少砍20棵30年树龄的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等。我国已进人家用电器更新换代的高峰期,如果处理不当,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污染。在我国当前能源趋紧、产能过剩、资源承载和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生态恶化的情况下,企业应当积极响应政府高质量建设要求,抓重点、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切实采取集约型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积极构建生态化企业文化体系

当今世界,企业的竞争已经渗透到文化层面,企业文化已成为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尽管企业文化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是企业克敌制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企业的发展历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营产品;第二阶段是经营品牌;第三阶段是经营文化,如德国的汽车文化,美国的快餐文化,等等。世界500强中优秀而长寿的企业,实际上都在经营文化。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驱动下,企业决策者应积极探讨经营生态企业文化的模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取决于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看其能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责任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上看,人类的文明可分为主导文明、主体文明、客体文明、主客体交互文明四个基本层次,从经营企业文化战略上看,企业主体的经营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应当落实在生态制度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物质文化、生态行为文化四个主要层面,打造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发展的企业生态文明系统工程。

(一)基于生态主导文明原则推进企业生态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从传统向新时代转型,是当代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制度建设是根本的建设,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程度从根本上决定制度安排执行的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进一步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中则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企业生态系统能否实现有序运行,首先取决于制度制定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矛盾特点与实践需求,即能否在科学分析矛盾基础上体现人文关怀和符合客观规律,实现人文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其次,要看制度设计依据的科学性,制定规章制度应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将民主化与科学化相结合,优化决策方案,确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最后,应科学评估和完善制度,即根据制度试行到推广的实施效果加以质量测评,运用负反馈调节原理,对不良的生态因子进行调控甚至取消,用更加健全的制度引导企业良化演进。

(二)基于生态主体文明原则推进企业生态精神文化建设

反映企业员工身心和谐健康的关系和状态,体现为企业的主体文明即精神文明。一个成功精明的企业家应当根据自己企业的经营业务特点,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长期的开发利用资源、不断创新产品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并彰显自己企业的生态精神文化,形成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包含生态意识的经营哲学和精神文明。在生态文明时代,企业必须建立起正确的企业生态伦理道德评价标准,应当依据生态共生互利原则,将满足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统一的需要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基本标准,即将企业的经济效益追求与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追求综合价值的多样性满足。为此,企业应通过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让广大员工确立生态化和社会化的综合价值观,培育生态伦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完善企业员工“生态人”与“经济人”“社会人”相统一的生态人格,充分展示生态化的企业精神文明风貌。如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发布的2019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中明确提出,公司聚焦产业发展和价值增长,以“共同成长、贡献社会”为使命,以“创建国际一流受尊重的企业智慧生命”为愿景,树立“以人为本、同心共进”的企业价值观,明确“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企业宗旨,倡导“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构建“创新发展与卓越运营、共享发展与员工成长、绿色发展与产城一体、共赢发展与相关方满意、和谐关系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的社会责任体系,在公司党委统领下制定各项有关社会责任落实措施,根本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展示了南钢人诚信为本、服务社会的职业操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

(三)基于生态客体文明原则推进企业生态物质文化建设

反映企业生产的对象与手段及所处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状态,体现为企业客体文明,包括载体文明和环境文明。按照生态客体文明要求,就是要加强企业生态化经营管理的物质文化建设,并具体落实在两个层面:一是加大企业技术和文化的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生态化的载体文明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尽量采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型的技术装备,从源头上确保资源能源的节约和污染的减少,同时为员工開展技术培训和群众性文体活动提供有关设备和资料。二是加大优化生态环境的投入,促进生态化的环境文明建设。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决策者应学会运用生态整体思维进行经济运作,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从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使用到产品的开发,从产品的设计、组织生产、成品出厂到使用后的整个生产流程,都必须考虑到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安全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方面,让企业主动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实现生态伦理和企业效益的“最优化”。

(四)基于生态主客体交互文明原则推进企业生态行为文化建设

反映企业主体与客观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和状态,体现为企业主客体交互文明,即企业生态文明行为。企业主客体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互作用即企业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生态化的企业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综合影响,可以产生目的与手段相统一,他律与自律相融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企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位一体的企业生态行为文化,其基本结构和行为准则应当是:(1)遵循求真务实的合理合法行为规则,即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要量力而行,艰苦创业,重视节能减排,反对铺张浪费;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原则,力求货真价实,反对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在产品销售中,实行公平交易,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2)遵循善待自然和社会的伦理道德行为规则,即企业员工要尊重自然生物,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反对一切滥捕滥杀、滥砍滥伐、任意征服自然的行为;同时爱护广大消费者,使产品价廉物美,积极开展诚信服务,尽量满足消费需求,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反对和杜绝一切欺诈、歧视、损人利己的行为。(3)遵循净化美化优化环境的文明行为规则,即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体能动作用,引导企业员工严格按照清洁生产和综合治理环境的要求,促进产品和环境的卫生清洁,按照生态伦理理念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绿化生态环境和优化人文环境的建设,并在对外交往关系中保持与目标公众关系的和谐共处,促进企业内外环境和人们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培养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地球公民品质。通过企业员工真善美积极行为的表现,以及对假恶丑、脏乱差等不文明现象的抵制,可以充分展现企业生态行为文化的魅力。

显然,基于生态文明观和社会责任观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应当依据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化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企业生态伦理道德评价标准和生态经营哲学,形成系统的生态性文化体系,其中以生态制度文化为前提,推动主导性企业主体责任的“他律”;以生态精神文化为核心,推动多样性企业主体素质的“自律”;以生态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和保障,创造动态性企业主体实践的方式方法与条件;以生态行为文化为支撑,树立整体性企业主体行为真善美统一的文明形象。机智负责的企业决策者应当积极制定长远的目标规划,按照目标管理、系统管理和层次管理的要求,层层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分工负责,逐层落实;善于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工作内容和部署。通过广泛发动,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使企业呈现良好的生态文明风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软实力基础,为目标公众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

(责任编辑 古东)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