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愿
【摘 要】本文认为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从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工程材料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073-02
国家和相关部门大力倡导思政教育,主张用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内容来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进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实现教育的目的。许多高校纷纷响应这一号召,致力于开展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笔者认为,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一、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但从教育的规律、思政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来看,高校专业课也具有育人的功能。各专业课程应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力争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工程材料是一门工科课程,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基本素质课,为理实一体化课程,其功能是对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试验员、材料员等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具备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的能力。该课程主要学习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材料,主要涉及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房屋建筑等专业知识。教学目标是在学习各种工程材料的生产工艺、主要成分、性能、特点、应用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各种材料的试验检测方法,判断材料质量是否合格,从而更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工程材料。
在开展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改革时,应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学校也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课程的考核也不能仅采用过去“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考核方式,还要结合德育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行考核。只有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以及职业素养的认知,才能实现这门课程更大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素养,真正做到有知识、有技能、有道德,成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在目前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当中,授课方式为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理论课主要是由教师主导,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实验课由各小组完成试验检测任务。部分教师会或多或少地将思政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但往往出现思政内容不能与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有效对接的问题。对此,教师必须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贯穿其中,同时要改革考核方式。
(一)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进行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必须首先明确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包含思政目标,即确定思想引领与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知识、技能传授统一构成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实现课程总体目标,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在品德,转化为一种职业素养。为此,要将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体环节和章节)进行贯通。在完成课程的教学后,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说出各种工程材料的名称、分类及特征,掌握有效的试验检测方法,能够对这些材料的性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要能对这些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的判定,对这些工程材料的用途进行有效的分析。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从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工程施工等工作,因此需要树立良好的质量责任意识,明白工作当中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提高规则意识和环保意识。由此,要将工程材料课程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必须将相关的政治热点、职业素养、职业需求以及道德标准、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融合进行课程教学目标分层。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性质,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材料的选择;掌握主要的工程材料的试验检测方法;掌握工程中材料的分析应用。二是能力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制订与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检测仪器对常用建筑材料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材料质量进行准确分析、评定;具备资料查阅、收集与整理能力,能准确阅读常用工程材料的质量检验报告;具备基本材料性质检测能力,能借助国家标准及计算确定混凝土及砌筑砂浆配合比;具备分析与判断能力,能结合工程环境及要求合理地选择、使用和管理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三是思政目标。即在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养成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能型人才。
(二)在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学习进行结合,必须有效地了解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找到他们之间的契合点,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工作。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选取合适的章节或知识点进行设计,在重点章节或知识点融入思政相关内容,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
1.融入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学第一节工程材料课程线上教学中及时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教育学生要具有责任与担当,具有家国情怀,关键时刻从我做起,和国家一道筑牢防疫战线,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学会感恩社会、珍惜健康、敬畏自然。
2.融入工程质量事故案例,提高学生的职业操守。工程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生事故的原因,然后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告诉学生是由于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不合格影响材料的质量,最终导致工程质量故事,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和许多无辜的人丧生,提醒学生在进行工程材料选择时,一定要严把材料质量关,质量合格的工程材料才能使用在建筑工程上,否则,坚决不能使用。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安排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则对案例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材料质量的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如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因为材料问题造成的事故,思考应该采取哪种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德,转化为一种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培养质量意识,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3.在实验教学环节提炼思政元素,多方位锤炼学生的个人品格。工程材料每一章学习一种材料,重点要求掌握各种材料的技术性质和试验检测技能。实验课主要以完成一次实验任务的过程展开教学。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可以分组开展材料实验教学,主要从实验准备→实验分工→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计算→实验报告填写→清扫实验室这六个环节中提炼思政元素,在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
第一,每次实验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上课时随机抽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第二,在每次实验前组织学生根据试验任务合理分工,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实验中严格按照试验步骤进行试验检测,试验操作步骤不符合规范的或是数据误差过大的,一律要求重做,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以及敬畏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自律精神,从而锤炼个人品格。第四,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个试验数据真实有效,填写报告不得有任何涂改,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第五,实验完成后,要将所有使用过的仪器物归原位,并清扫实验场地,培养做事善始善终、热爱劳动的习惯。
(三)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由于融入了思政内容,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考核也应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首先,采用实践和书面考查相结合的形式,既让学生参与相关的考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定的考查,又要建立实验考试题库,让学生随机抽取题目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打分,从而得出最终的分数。
其次,增加过程性考核,即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核。如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行课堂分享、PPT展示和讲解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课堂贡献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将学生日常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的出勤率作为学生的平时分,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评价主体上,既可由教师评分,也可以拓展到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不同组之间进行评价,将老师对学生的打分和学生的互评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对学生的评分还要制定一定的标准,要保证所有学生的得分都能够更加客观和标准,能够综合地反映每名学生的状况和综合素养。
此外,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成绩还可以从平台签到、课件学习时长、线上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线上作业、上传课堂笔记、线上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总而言之,对工程材料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促进该课程的优化,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对人才的综合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材料人员。工程材料课程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思珍.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4).
[2]郭闯.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踐与教学研究,2016(9).
[3]熊巍,李玉梅,梅华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9(23).
【作者简介】张 愿(1979— ),女,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