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学方案对初级琴童折指现象及手指跑动能力的影响

2020-04-05 13:37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琴童琴键弹奏

(江苏福恬康复医院 江苏 溧阳 213300)

1、前言

为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情趣和丰富文化生活,钢琴教育已走入千万家庭。据统计,我国有2000万学习钢琴的儿童,且该人群呈逐年增长。儿童时期有着可塑性强、手指灵敏度高、延展性好等方面的学琴优势,但同样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手指在弹奏时的支撑性与传递性,神经对肌肉控制的自然性与协调性存在不足,常伴随折指现象的出现。折指又称塌指,多数学者认为折指是弹奏时手指的第一指间关节出现弯曲,手指呈凹陷状,也有学者认为折指还应包含掌指关节的不合理弯曲。手指的支撑是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的基础,折指造成手指、手臂的局部紧张和僵硬,影响手指和手腕处的灵活,造成手臂的力量无法高效传递至指尖,导致弹奏时的速度和力度无法发挥,从而限制手指跑动能力的发展。

从人体运动科学的角度来看,钢琴演奏是一种专项化的运动技能,是神经—肌肉支配下的肢体环节完成一系列空间移动的运动过程。垂直的手指敲击琴键发声的同时,手指也同样受到来自琴键的反作用力,当指间关节处无法承受这种反作用力时发生弯曲,出现折指,影响手指跑动。王雁教授认为折指的根本原因在于手指软弱无力,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提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可改善关节刚度。运动学习理论指出,运动技能的习得会经历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初级琴童的学琴处于由泛化到分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有助于此时的技能学习。动作控制理论表明,动作是由个体、任务和环境三要素相互作用产生,适当调整某要素可易化动作的出现,可帮助发展运动技能。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运动人体科学的视角出发,在钢琴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设计基于提高力量、基于延长练习时间和基于简化任务环境的不同教学方案,探究不同方案对初级琴童折指现象及手指跑动能力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教学方案间的的效果差异,以期为初级琴童的钢琴科学教学提供参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力量训练以及不同训练方案对钢琴初学者的演奏能力的影响,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对受试者的纳入条件为:(1)年龄在8-10岁之间;(2)学习钢琴在12-18个月的初级琴童;(3)过去半年无上肢损伤史;(4)无力量训练经历。最终,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受试者基本资料

图1 不同干预方式

将40名受试者分为4组,每组10名:钢琴空白组(BG),钢琴—传统力量训练组(TT)、钢琴延时练习组(PT)和钢琴—指具训练组(DT),其中BG组只进行45min钢琴课教学,TT组进行45min钢琴课和15min手部抗组练习 (通过握力器),PT组进行45min钢琴课和15min钢琴练习 (做慢速和变节奏等),DT组进行45min钢琴课和15分钟ditomano指具下练习。分组后分析各组的年龄、学琴时间、测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持续4周,每周3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以关键词“钢琴练习”、“人体科学”、“手型”等进行检索,对所得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研究。

(2)实验法。

将调频器设定60pbm的节奏频率,受试者在准备活动后开始测试,当受试者连续3个音节无法跟上时停止,记录每位受试者在此频率下的持续时间,精确到0.1秒。每位受试者测2次,间隔2分钟,取成绩较好的那次为最终成绩。

(3)观察法。

将一台摄像机架于与琴键平行的1m处,拍摄每位受试者的测试过程。由2位钢琴教师在测试时对受试者的折指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并从手型、掌指关节、第一指间关节、手指接触琴键情况、手指发力效果以及测试期间的折指频率6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含 4 种结果:优(4 分)、良(3 分)、中(2 分)、差(1 分)。 测试结束后由2位教师商定各项得分,对有疑义处通过录像回放进行确认。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2.0,对同一组受试者的干预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干预后的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平取α=0.05。

3、研究结果

3.1、折指现象评价得分

图2 各组干预前后的折指情况评价得分

本文从手型、掌指关节、第一指间关节、手指接触琴键情况、手指发力效果以及测试期间的折指频率6个维度对弹奏时的折指情况进行得分评价,每名受试者得分在6-24分之间。统计分析表明与干预前相比,BG组(p=0.013)和TT组(p=0.034)的干预后评价得分有显著性增加,而 PT组(p<0.001)和 DT组(p<0.001)的得分有非常显著性增加。

此外,分析干预后的组间评价得分,结果显示比起BG组,TT组(p=0.594)和PT组(p=0.072)虽表现出更高的分值,但结果不具有显著性;而DT组非常显著高于BG组(p<0.001)。

3.2、60bpm×3的节奏下的弹奏持续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组内的干预前后比较中,弹奏持续时间均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增长(p<0.001)。此外,分析干预后的组间持续时间,结果显示比起 BG组,TT组(p=0.195)和 PT组(p=0.871)虽表现出更长的时间,但结果不具有显著性;而DT组则非常显著高于BG 组(p<0.001)。

图3 各组干预前后的60bpm下弹奏持续时间

4、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以40名初级琴童为研究对象,在钢琴常规教学(钢琴空白组)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发展指部力量 (钢琴—传统力量训练组)、基于延长练习时间(钢琴延时练习组)和基于简化任务环境(钢琴—指具练习组)的教学方案,并假设通过实施上述教学方案可以改善初级琴童的折指现象和提高弹奏时手指的快速跑动能力。折指是初级琴童的普遍问题,折指影响正常弹奏,造成手指的僵直生硬、用力的不均匀和能量的浪费,并增大腱鞘炎等损伤发生的可能。就如何解决折指问题上,林梦雨指出在手型上保证应掌心不坍塌,在触键上应由指尖接触琴键;李莎在文章中表示要教导学生体会手掌的握球感,学生练琴时可以在指间关节处绑小棍或使用手型矫正器以保证其不弯曲;陈颖则是提出了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局部软组织柔韧性的手指练习操。但这些方案仅是教师的个人经验,缺乏严肃的研究论证;此外,诸如“握球感”等描述对儿童来说过于笼统和抽象,而发展软组织柔韧与儿童的生理特性也并不相符。借着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脑科学、人体运动学等自然学科高速发展的契机,一些钢琴从业者也开始从其他学科视角审视钢琴演奏问题。作者借助生物力学观点分析折指问题,认为指间关节塌陷的原因在于关节无法承受来自琴键的冲击载荷;从运动技能学习理论的视角看待钢琴学习过程,判断初级琴童处于技能学习的泛化和分化阶段之间;依照动作控制的三要素原则,改变任务和环境来易化动作的产生,并由此设计了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干预前相比,各组的弹奏持续时间均有显著提高,折指情况评价得分有显著增长;此外,钢琴—指具训练组在弹奏持续时间和折指情况评价得分上均非常显著高于钢琴空白组,而钢琴—力量训练组和钢琴延时练习组虽也高于钢琴空白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组受试者在干预后的折指评分和手指跑动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一方面表明这四种教学方案均有效,另一方面也表明儿童时期学习钢琴可有较快速的进步。不同教学方案的干预效果表明,在动作控制理论指导下的钢琴—指具教学方案对初级琴童钢琴能力提升幅度显著高于钢琴空白组,是最优方案。分析原因,首先,指具练习时有着与握力器练习相似,存在着克服阻力的特性,可以发展掌指力量;其次,指具练习时弹奏环境发生改变,琴童的注意力从整个键盘转移到只需集中在指具仅有的几个模块上,任务从在整个键盘上“找出”要“下按”的键并正确实施转变成只需“下按”指具上的模块,从而简化任务和使琴童更专注;接着,指具与钢琴键盘有着完全相同的大小和琴键跨度,指具上进行的练习动作与在钢琴上一致,技能的正向迁移使琴童在指具上习得的力量和弹奏可在较大程度上展现于钢琴的一般弹奏中;最后,在指具下的练习具有刻意练习和重复练习的特征。因此可以认为,钢琴—指具教学方案兼具了其他教学方案的特点,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帮助琴童的钢琴学习。

本次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纳入的每组样本量不够多;(2)采用的评价方法还不够客观,选取的评价指标深度不足;(3)干预时间较短,只进行了4周。在以往的钢琴教学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描述对钢琴演奏技能的艺术性因素或对个体经验感受的强调,有实验支撑的文章不多。借着生物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脑科学、生物工程学等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契机,进一步的研究应立足于学科知识,扩大样本量,延长干预时间,并深入探究钢琴教学中的内在机制。

5、结论与建议

儿童时期是学习钢琴的黄金阶段,不同教学方法均对初级琴童的折指情况和手指跑动能力有积极影响;钢琴——指具训练方案显著优于其他教学方案,对初级琴童的钢琴学习有重要价值。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研素养,培养自身循证观念,用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科学思辨性的视角看待钢琴教学问题。

猜你喜欢
琴童琴键弹奏
交响曲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给你的信
光影协奏曲
钢琴指套
黑白琴键上的爱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
琴童风采
琴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