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印章中的“气”

2020-04-04 05:03
老年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篆刻家内气气势

“气”这个字眼在书法中常被提起,是构成书法的要素之一,计有“气息”“气势”“气韵”“气质”和“气脉”等,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可”。本文,笔者试就印章中的“气”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可从“内气”和“外气”两个方面来衡量。“内气”即章法布局中的留红或白地,构成印章流动的气息;“外气”即指边栏以外的想象空间。邓石如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本质上是指欣赏节奏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在篆刻创作中,气息可以引领虚实平衡的对比变化,但在总体上又有气韵、气势的差别。实际上,无论内气还是外气,最终都是由篆刻家的不同气质产生决定性影响。

一般而言,无文字(或无笔画)处为虚,也即是气息生发之处。所以在篆刻创作中,不但要安排好各字形,务使妥帖,对无字处也要充分考虑,这与书法中的道理一样,需要“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但书法在整体审美视觉感方面没有篆刻这般强烈,因为篆刻存在“边栏效应”,以印面为单位被分割成独立的空间,不像书法那样可以无限拓展。书法与篆刻相通的地方在于以线条为载体,线条流动感实质上是气韵生成表现的形式之一,尤其在元朱文创作中更是如此。元朱文创作有很多限制性条件,工稳流利的线条有利于气韵的变化,故而线条经营成为第一要旨。

如果说章法经营形成“内气”的话,残破则是为了寻求“外气”。之所以采用多种残破方法,旨在扩大“气”的生息空间,使气韵流动起来。实质上,残破是对整体分朱布白的重塑,进而影响气韵变化。吴昌硕是善于“残破”的大师,对于整体气韵生存有很多经典之作,启人心智。如其所刻《缶庐》印面具有“画境”,边栏几乎全失,若有若无,气息充盈,两字团成一气,是一方极为成功的典范之作。而在圆形印面中,字形乃形成气韵流动的有利条件。除气韵流动之外,篆刻还须追求“古味”,这一点与书法创作也是相通的。

《缶庐》清·吴昌硕

无字处为气息生发之处,换句话来说,就是留红或留白问题。如今有一些印人总结出很多章法规律或法则,实质上仅仅是一种规范的经验总结,创作时还是要善于变通。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唯一的、不变的,应该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印文为三个字的章法安排、不同形状的印章或不同的文字组合,都会形成多种变化,故不可机械照搬,要懂得举一反三。在章法安排中,有两点是最根本的,一是呼应,二是对比。一般说来,文字安排如果显得突兀、平板或满涨,必定使气息死板或紊乱。

《百岁进军》王个簃

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过去往往笼统地以“气韵”代“气”,甚至以为“气韵”之“气”已经包括了“气势”,难免混乱。事实上,气韵与气势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张庚《逋山论画》中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魏晋时期盛行玄淡之风,“韵”作为人伦鉴识的标准被大量提及,原意指人的体态面容所显现的风姿仪态等精神状态,这一精神状态给人以某种情调美的感受。气韵之所以被神化,是因为这一审美范畴较之“气势”更合于文人士子的审美口味。一般说来,气韵由笔墨而生,篆刻以刀代笔,道理是相通的。气韵之“气”,常常是由作者的品格和气概使作品产生刚性力量的感觉,实指作品中的阳刚之气;气韵之“韵”,指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乃表现作品中的阴柔之美。气韵是展现作品精神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即是传神,是篆刻家气质精神观念的具体化、精密化,包括主观精神表现和个性语言运用,是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思想感情和创作心态的表现与升华。无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会以此来判定好坏,但也会因人而异,感觉有所差别,并借由创作技巧提升到审美高度。当经过长时间的创作磨炼、技巧高度成熟时,就可以借助刀锋的气势韵味,畅快淋漓、开合俯仰以及虚实变化,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情与理、形与神、物与我高度相融的境界。

篆刻风格的选择与篆刻家自身的喜好分不开,与篆刻家的性格也有极大关系,因而印章神韵从根本上取决于创作者的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与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与日常生活中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气质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形成,并受到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一般通过人处理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体现出来,并表现出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点。

《四钟山房》清.黄士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中,就有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且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和气质。从篆刻创作形式上大致也可以区分出这五种类型:徐三庚属于太阴,黄士陵属于少阴,吴昌硕属于少阳,齐白石属于太阳,吴让之属于阴阳和平。对比五人的篆刻创作,均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因而可以说,印章中的“气”与篆刻家的自身气质是分不开的。

篆刻作品包含创作者的深层情感,又启发着欣赏者无限的情愫。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都是一个人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露,反映了欣赏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对于气质,许多儒者认为是与生俱来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后天习染所成。从现代科学方面来看,气质与个人某些先天的生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儒家在修养论中提出“变化气质”,北宋哲学家张载十分重视这一点,认为求学最大的益处在于能使人自觉地改变自身气质。

概而言之,印章中的“气”是篆刻家主体涵养与学问等方面的修养。艺术归根结底需要以自身修养作为底质,篆刻自然也不例外。

《平安是福》柳晓康

猜你喜欢
篆刻家内气气势
站桩练气通周天之我见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陈巨来印学思想举要
太极拳之以气行拳
咏鸡
千奇百怪的内气
让句子有气势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论刘孟伉先生的书法艺术
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