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春
摘要: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学校的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各种教育影响因素,它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的各领域、各场所和各环节中,具有弥散性、内隐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课程特点。隐性课程开发建设应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引领,在隐性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和道德价值,凝聚核心文化,规范行为活动,实现通过加强隐性课程开发建设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隐性课程;立德树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课程建设的持续完善,学校如何通过隐性课程的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之一。下面针对隐性课程的内涵、特点、影响以及隐性课程建设的育人方法、目标达成等问题进行研究。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隐性课程,又称为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它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产生的一个附属概念。如果说显性课程主要是指学校开设的各类学科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那么隐性课程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学校的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各种教育影响因素,这些教育影响因素可以笼统地概括为受教育者所在学校的教育环境,具体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人际关系和教师情操等,是受教育者有意或无意接受的价值、态度、信仰等知识的要素总和。所以,隐性课程的内涵可理解为学校环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对于隐性课程而言,它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的各领域、各场所和各环节中,具有弥散性、内隐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课程特点。隐性课程的这些特点与显性课程不同,所有的显性课程都直接体现或间接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对师生来说都是积极的、正确的价值引导;而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是可预期性与非预期性的统一。
鉴于隐性课程的内涵及特点,要求中小学校必须重视和建设好学校的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育人功能,创造学校整体健康的隐性课程育人环境,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隐性课程建设应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问题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而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行具体研究和落实。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具体核心内容和育人任务,而这种具体核心内容的达成与育人目标的实现又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落实的。从教育的大课程角度看,中小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视为课程。也就是说,从踏入校园起,到离开校园止,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学校受课程影响的过程,这种学生整体受影响的教育课程,从其形态上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课程。因此,相对学生受教育而言,不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是学校影响学生的主要课程。换言之,学生在校园中既要接受着学科教学等显性课程,还感受着学校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学生在学校只有接受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双重影响,才是在学校接受的完整教育过程,二者不可分割。
从课程实施的功能上看,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给学生的呈现方式、影响角度和具体价值各不同。学校的显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学校的隐性课程既有显性课程外化的必要补充和部分延伸,又有学校内隐的、持续的文化影响与熏陶,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承载着对学生行为习惯、品格修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的隐性课程建设自然应以落实好立德树人为具体方向。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引领的大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校涉及的所有育人行为和所有育人環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传统价值和实践成果。
三、隐性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方法
新时代中小学校隐性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重点要在以下几个途径实施。
(一)明确政治方向和道德价值
隐性课程开发建设,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政治方向和道德价值,通过对显性课程的外化补充和部分延伸,引领开发建设隐性课程。具体做法可以把学校显性课程分成四大类别,然后根据不同类别显性课程的外化补充和延伸进行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比如学校通过人文社会类课程(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外语)的外化补充和部分延伸开发建设隐性课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通过活动渗透实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体育与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书法)的外化补充和部分延伸开发建设隐性课程,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思想、情趣与意志;通过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外化补充和部分延伸开发建设隐性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精神;通过劳动实践课程,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凝聚核心文化
学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文化的价值引领,做好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传承与发展。具体做法是学校通过对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办学特色的传承,守正创新,培育学生优秀的内在品质,提升发展质量。比如把隐性课程建设开发与校史、学校精神及著名校友的事迹有机结合,通过对学校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身边人、身边事的影响力,形成积极奋进的向上精神和健康心理;学校还可以把隐性课程建设开发与学校各类活动、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等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教育,学会合作,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坚定理想信念与顽强奋斗精神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学校还可以把隐性课程建设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队会、各类专题教育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班队会中、专题活动里体验积极的行为与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三)规范行为活动
隐性课程开发建设,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行为活动的核心引领,进行具体落实。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通过努力打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用学校特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是把隐性课程开发建设与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道德与修养、弘扬优秀教师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通过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发挥出教師本身独有的德育资源,实现教师对学生美好人格的影响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三是通过完善的、科学与人性化的各项制度建设,规范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强化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隐性课程建设还应该与新时代对中小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与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本学校、本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和人文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办学特色高度融合起来,使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四、隐性课程建设成果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实现
中小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最终成果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实现,这主要反应在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上。从宏观维度上讲,中小学校立德树人的有效实现,是学校通过长期隐性课程的建设,最终积淀成一种学校独有的、持久的、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是维系和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恒久内隐力,是助推学校持续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从微观维度上讲,中小学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有效实现是学校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和日常规范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通过美好、和谐、高尚人际关系的搭建,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学校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积极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
中小学校的隐性课程建设既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关系着学校人心的凝聚和文化的形成,也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所在。为了建设好隐性课程,学校在落实好各类课程的同时,应该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效衔接和影响互补,通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把立德树人贯彻于学校各领域、各场所、各环节、各时段的隐性课程之中,发挥隐性课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特殊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洁.学校课程分类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应用[N].中国教师报,2018—5—9.
[3]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
[4]朱云海.隐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开发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3(5).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