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州 赵成武 彭 婷
(1.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静宁县雷大初级中学,甘肃 静宁 743407;3.贵州健康职业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心理安全感是指个体对可能出现的来自外界或者自身危险或风险的知觉体验[1],以及个体在应对这类危险或风险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它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控制感两个方面[2],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乃至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3]。心理安全感水平高的个体时常会感觉到自尊、自信和对未来充满确定感,能够增加个体的工作投入和卷入,促进学习行为和创新行为的发展[4],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感,能更好地发掘自身潜能[5],更善于充分地表现真实自我[6]。相反,心理安全感水平较低的个体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不安定和不适心理,形成敌对、焦虑和自卑等负性情绪,甚至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7],阻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个体在年幼时父母陪伴在身边,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己所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逐渐弱化,这就要求个体独自面对社会,导致其安全感随之降低[8]。而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巨大变化,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初中生面临心理危机容易出现一些心理行为及问题[9]。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处于成熟性与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以及自我意识失衡等矛盾中,容易出现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影响其心理安全感水平[7]。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其父母大多数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支持,心理安全感作为最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与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5]。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往往地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与同学们心中期望的名校、大城市等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0],进而对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水平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水平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受别人尊重、共情和理解的积极情感,包含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帮助或直接感受[11]。社会支持的主效应理论认为,个体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稳定性的社会性回报,并与人们的整精神状态存在密切关系[12]。而领悟社会支持是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的概念存在的,是从社会支持一级概念中衍生出来的二级概念[11]。由此推论,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态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各种社会支持资源,能有效地充分借助周围人际环境,在遇到困难等突发情况时,主动调整自我应对生涯任务[13],进而有助于个体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协调一致性,形成良好的心理安全感。同时,领悟社会支持能力高的个体对负性情绪具有缓冲作用,能更好地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14]。相反,低领悟社会支持会对个体心理问题与身心疾病有显著预测作用,进而对个体的心理安全感水平产生阻碍作用。
不难看出,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好,越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表现出良好的确定感和控制感,有利于个体心理安全感水平的发展[15]。基于以上分析,目前针对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少,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能够及时感受到老师、朋友和亲人等的支持对其心理安全感水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拟探究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的现状及其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其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提升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提供相关启示。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甘肃、贵州分别选取3所农村地区中学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6所农村中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923,有效率92.3%,其中男生455人(49.29%),女生468人(50.71%);初一学生321人(34.77%),初二学生310人(33.59%),初三学生292人(31.64%);被调查对象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4.13±1.19岁。
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翻译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16],共12个项目,该量表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其他支持3个维度,采用7级计分(1=极不同意,7=极同意),并且参照严标宾和郑雪的研究,把原量表中“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将三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即为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的α系数为分别为0.78、0.77和0.79。
2.心理安全感量表
采用丛中和安莉娟编制的心理安全感量表[17],共16个项目,该量表包含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2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将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即为心理安全感总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a系数为0.87,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2个维度的a系数为分别为0.75、0.81。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共同方法偏差问题[18],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且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7.53%,低于临界值40%。基本上可以排除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的影响。
采用SPSS21.0 对数据进行录入,然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平均得分为4.87±1.19,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92±1.37、4.79±1.32、4.90±1.40;不同性别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支持维度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体现为其他支持得分女生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支持维度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体现为其他支持得分初一与初二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初一高于初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比较(M±S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以下同。
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平均得分为3.34±0.77,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34±0.77、3.34±0.77;不同性别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及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为探讨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对二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安全感及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安全感则越强。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考察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作用,将领悟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心理安全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能够预测心理安全感的12%。第二步,考察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作用,将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心理安全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三个维度能够预测心理安全感的13%。说明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安全感水平。结果见表4。
表4 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总平均分4.87±1.19,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各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92±1.37、4.79±1.32和4.90±1.40,可以看出,得分接近5(7点计分),超过了中间值3.5,说明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好,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9]。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上,本研究发现女生的其他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女生相比男生在情绪情感方面表现的更为感性,在相同情境下能更好感受到他人所给予的支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其能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及时感受到其他(老师、同学、亲戚)支持,有利于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更好的发展。同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在其他支持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学生。这可能是初一学生刚步入校园,面临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与学业发展等问题,作为老师会倾入更多地精力引导和帮助初一新生认识新老师和同学、掌握学习方法等,从而有利于初一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校园生活,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终使初一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其他(老师、同学、亲戚)支持。而初二学生处于初中承上启下的阶段,面对学习任务增加,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学生会作出负性行为来逃避学习难题、逃避老师,以缓解学习压力[20],再加之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际困扰,从而造成初二学生体验到的的其他(老师、同学、亲戚)支持得分较低。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在农村初中教育阶段,要关注农村初中阶段的男生,并且还要关注初二学生,老师要给与他们更多的支持、鼓励和情感投入,培养学生与老师、同学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促进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水平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总均分3.34±0.77,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各维度的得分分别为3.34±0.77、3.34±0.77,可以看出,得分超过3(5点计分),超过了中间值2.5,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水平较好,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1]。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上,无论是性别还是年级的心理安全感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从研究结果看,在性别上女生心理安全感得分高于男生,在年级上初三学生心理安全感得分最高。首先,女生心理安全感得分高于男生,这可能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差异有关,男性相比女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具备有责任心、事业专一、独立等品质,使男生通常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不易寻求同伴支持,从而相比较女生易形成较低的心理安全感[22]。其次,在年级上初三学生心理安全感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初三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初中校园生活,已经适应了校园环境与学习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受到了老师、同学与亲朋好友的帮助与支持,使得初三学生对自我发展持积极态度,并构建一种积极自我认知,这种积极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心理安全感水平,对身边的人和物表现出积极情感。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初三学生应对困境、解决难题的能力,增强其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促进学习行为的持续长久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因此,根据研究结果,在农村初中教育阶段,要更加关注农村初中阶段的男生,引导其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帮助,采用合作式解决问题策略,并且注重对初一与初二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班级、校园氛围,进一步促进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水平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3]。这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农村初中生,其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说明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具有预测作用,可以看出领悟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社会支持的主效应理论[24],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性作用,也就是说领悟社会支持高的初中生,能够及时体会到身边老师、同学与亲人等的关注与支持,增强其在校园乃至社会中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进而促进其心理安全感水平的发展,使得初中生产生更加积极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效地应对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和负性事件,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25],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26]。同时,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发展模型认为,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27]。对于初中生而言,长时间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环境系统中,并且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多数时间在校园度过,再加之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发展,注重对初中生学习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与塑造[28],使农村初中生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获得更多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形成较高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进一步为农村初中生学习和人际关系发展提供保障,切实增强其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确定感和控制感。
本研究探讨了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且,关注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也是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并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究,首先,本研究的调查为横向研究,未开展纵向追踪调查,对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今后可以采取时间序列的跟踪或者实验研究。其次,本研究仅探讨了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可能还可以通过其他变量或更为复杂的模型来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农村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之间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