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2020-04-02 16:29:24梅秀凤陈侠桦金中伟汪明根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呋虫胺吡蚜稻飞虱

梅秀凤 陈侠桦 苏 杰 金中伟 郭 怡 王 珍 汪明根

(1上海市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999;

2上海金山工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201506)

稻飞虱是为害水稻生产的“三大害虫”之首,也是上海市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其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迁飞性害虫。稻飞虱主要以二、三代幼虫为害水稻,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叶,进而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故科学防治稻飞虱对保证水稻生长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1]。近年来,受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稻飞虱迁入期早、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严重。在此背景下,为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新型药剂及掌握其适宜用量,笔者于2019年进行了多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以期为防治稻飞虱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防治对象为稻飞虱。

供试水稻品种为“秀水134”,该品种平均株高92.6 cm,株型集中、挺拔,耐肥、抗倒力强,叶色中绿,叶片挺直;穗直立,着粒较密;谷粒短圆,护颖、稃尖均无色,无芒;脱粒性中等,熟色好;适合在上海、浙江等地作单季晚粳稻和连作晚稻种植[2]。

试验药剂为50%氟啶虫酰胺WDG(安徽四达农药化工有限公司)、40%吡蚜·呋虫胺WG(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对照药剂为25%吡蚜酮WP(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烯啶虫胺SG(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合建村一稻田内进行。试验田土壤类型为夹沙泥,pH 7.85,有机质含量为2.34%。试验田种植水稻品种一致,采用机插秧栽培,肥水管理和其他栽培条件相同。试验前后15 d内均未用过其他杀虫剂,施药时水稻处于圆秆拔节期,长势良好。

1.3 试验设计与实施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每667 m2用药量):(1)50%氟啶虫酰胺WDG 10 g,(2)40%吡蚜·呋虫胺WG 20 g,(3)25%吡蚜酮WP 20 g,(4)60%烯啶虫胺SG 10 g,(5)清水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50 m2。

于田间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2019年8月1日上午),选用上海思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3WBJ-18背负式多功能电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 mm)均匀喷雾,施药1次,每667 m2用水量为45 kg。施药时田间稻飞虱混发,以灰飞虱、白背飞虱为主,虫龄以低龄为主。

1.4 气象情况

施药当天天气晴朗,风力为2~3级,平均温度为31.5 ℃,最高温度为36 ℃,最低温度为27 ℃,相对湿度为58%。施药后15 d,日平均温度为29.9℃,日平均最高温度为33.2 ℃,日平均最低温度为26.6 ℃,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0.4%。施药后15 d内有2次降雨,降雨量共计96.8 mm。

1.5 调查与计算方法

施药前调查田间稻飞虱虫口基数,施药后3 d、7 d、15 d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0丛(10点×5丛),各调查并记录1次残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6 统计与分析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P=0.05和0.01进行显著性检验,对各处理间的防效进行差异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施药后经田间多次观察,各施药处理区的水稻均未有生长发育异常的现象发生,说明各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防 效

由表1可知,施药后3 d、7 d、15 d,每667 m2用50%氟啶虫酰胺WDG 10 g对稻飞虱的防效均低于其他药剂处理,分别为38.62%、69.87%、54.51%;而每667 m2用40%吡蚜·呋虫胺WG 20 g对稻飞虱的防效较好,分别为74.58%、85.17%、75.28%,其施药后3 d、7 d对稻飞虱的防效高于两种对照药剂,施药后15 d对稻飞虱的防效高于60%烯啶虫胺SG处理,但低于25%吡蚜酮WP处理。

表1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结果

经方差分析可知,施药后3 d、7 d,每667 m2用50%氟啶虫酰胺WDG 10 g和40%吡蚜·呋虫胺WG 20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均与两种对照药剂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施药后15 d,每667 m2用40%吡蚜·呋虫胺WG 20 g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与两种对照药剂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每667 m2用50%氟啶虫酰胺WDG 10 g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0%吡蚜·呋虫胺WG和50%氟啶虫酰胺WDG对田间稻飞虱低龄若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但以每667 m2用40%吡蚜·呋虫胺WG 20 g对稻飞虱的防效更佳,该药剂速效性好,防治效果稳定,持效期不低于14 d,且对水稻生长安全,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在稻飞虱低龄(1~2龄)若虫盛发期,每667 m2用40%吡蚜·呋虫胺WG 20 g喷施1次,施药后3~15 d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可达74.58%~85.17%;而每667 m2用50%氟啶虫酰胺WDG 10 g,对稻飞虱的杀虫防效一般,且速效性较差,最高防效仅持续到施药后7 d,持效期较短。因此,40%吡蚜·呋虫胺WG可用于农业推广,建议在稻飞虱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盛发期,每667 m2用20 g进行稻飞虱防治。

在本试验开展过程中,未考察天敌蜘蛛在稻田内的分布,而这可能造成稻飞虱在稻田的分布有定向差异,从而造成试验误差,宜在今后试验中进一步校正。

猜你喜欢
呋虫胺吡蚜稻飞虱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的研究进展
现代农药(2021年1期)2021-12-06 22:23:08
新烟碱类农药呋虫胺对映体选择性研究进展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乡村科技(2020年15期)2020-07-30 08:23:22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过硫酸钾氧化降解呋虫胺的动力学研究
山东化工(2016年12期)2016-09-05 12:38:48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效果研究
耕作与栽培(2015年1期)2015-07-22 08:27:00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今日农药(2014年12期)2015-03-30 17: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