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义词是汉语词汇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同义词的辨析更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入手,为辨析同义词提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同义词;差别;辨析
作者简介:刘多(1995-),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汉语学习者的不断增长,有关对外汉语的研究层出不穷,词汇研究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汉语同义词所占比例较大,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难,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对外汉语中的同义词辨析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依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阐述同义词的定义、分类和差别;其次,根据同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析;最后,阐述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步骤。
二、同义词概述
(一)同义词的定义
关于同义词的概念,学术界学者们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正说明同义词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传统的界定和较为广泛的界定两大类。传统的界定,一般是将同义词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或者区分为“绝对同义词(或‘完全同义词)”和“相对同义词(或‘不完全同义词)”,只把同义词局限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之内。[1]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中,同义词的范围应该更广,某些意义相近的词、惯用语、固定结构的词也应该收入其中。
(二)同义词的分类
同义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等义词和近义词。等义词是指指称的对象相同,词义的逻辑内容一致的词。而等义词的理性意义完全相同,附加意义略有不同,所以也被称为绝对同义词。[2]这一类的词,不管着眼于哪一方面,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使用中通常可以换用,所以,但它在语言中没有多少积极的作用,数量相对也很少。例如:“演讲”和“讲演”、“情感”和“感情”、“铁路”和“铁道”等。这类同义词在词汇里比较少,它们的存在大多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语用意义的,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词的色彩功能而存在的。从色彩功能来看,又分为有色彩差别的等义词和无色彩差别的等义词。前者例如“老太太”表示敬爱的色彩;“老妈子”有幽默色彩,后者例如“维生素”和“维他命”等。
近义词也叫相对同义词,这类词的意义不完全相同,且在同义词中所占比例较大,对语言的表达有着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认真辨析,避免误用。例如:“坚决”侧重态度果断,跟“犹豫”相反;“坚定”侧重立场坚定,跟“动摇”相反。因此“坚决”常用来说明行动、态度;“坚定”常用来说明立场、意志。
(三)同义词的差别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近是指意义上大同小异,即义项中的主要义素是共同的,而在一些次要义素上有区别。[3]得当地使用同义词,不仅可以确切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情感、态度,还能契合各种语体风格的要求;使用不当,则会词不达意,造成各种误会。而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即意义的轻重(“失望”和“绝望”)、范围的大小(“局面”和“场面”)、集体与个体不同(“树木”和“树”)、搭配对象不同(“履行”和“执行”)。第二,色彩方面的差别。即感情色彩不同(“巨大”、“宏大”和“庞大”)、语体色彩不同(“脑袋”和“头部”)。第三,词性方面的差异。词性的不同,就会造成用法上的不同(“申明”和“声明”。
(四)同义词形成的原因
同义词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语言发展的变化和社会习俗的不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化,体现了语言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其中词汇方面的变化最为显著。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使得同义词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很多同义词也是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而形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思考和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在表达上更加追求准确、形象和细腻。因此就会利用一些意义相近但又有细微差别的词语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来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称呼用语有雅俗之别,是由于使用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导致的。比如“洗手间——茅房”、“理发——剃头”等。还有,由于尊卑之别观念的变化发展也對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古代对于“死亡”的说法有很多讲究,必须依据等级严格的尊卑秩序来进行不同的表达。例如长辈死了用“过世、去世”等说法,而小孩死了称“夭折”,其实它们所要表达的都是“死”的含义,但这样一来就出现区别长幼的同义词。
另一方面由于外来词的翻译和古汉语和白话文的差别,也形成了一些同义词。外来词有音译外来词、音意兼译外来词、音译加意译外来词等类型。[3]但在翻译的时候,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文字形式或不同的翻译技巧,同一个外来词可能被翻译成多种汉语形式,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同义词。例如:“激光——镭射”、“引擎——发动机”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多同义词都体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差别,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同义词在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上有所不同,从而增加了同义词的数量。例如:“岁数——年纪”、“乘凉——避暑”等。
(五)同义词的作用
选用恰当的同义词,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表达情感有积极作用。第一,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准、严密;第二,可以使语体风格鲜明;恰当地选用同义词,可以让读者快速、准确地把握它的口语化和书面语。第三,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第四,可以使语气委婉;第五,连用同义词,可以增强语势,使语意完整;第六,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合丰富性。
三、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一)辨析同义词的角度
1.分析同义词的理性意义区别。通过比较语素义,突出语义侧重点。虽然同义词概括、表达的现象和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词侧重点可能存在不同。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很多同义词具有相同的语素,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就体现在其构词语素的不同上。[4]因此,通过分析语素比较,来判断一组同义词的侧重点可以帮助辨析。如:“废除”和“解除”都有除去的意思,但前者侧重“废”,即废止不用。
2.分析语义轻重的不同。有些同义词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但它们在程度上却有轻重之别。例如,“失望”和“绝望”都有“没有希望”的意思,但“绝望”的程度要比“失望”重。“绝望”是指完全心死,没有一点余地,一般指对某种事物完全失去了信心,在程度上高于“失望”。
3.確定范围大小的不同。一些同义词虽然意义相近或者反映的是同一个对象,但它们所指或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有些词义适用的范围大一些,有的适用的范围小一些。有的是概括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是表现其中的某一部分。如:“战争”和“战役”两者所指范围就不完全相同。
4.判断个体与集体指代的不同。在一组同义词中,有的词所指的事物是集体的、概括的,有的词所指的是个体的、具体的事物。例如“船只”和“船”所指为同一事物,但前者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指具体的、个别的信。类似的例子还有:“书籍”和“书”、“布匹”和“布”、“河”和“河流”等。
(二)分析同义词的色彩意义区别
首先,从语体色彩辨析。词的语体色彩不同主要体现在口语、书面语上,因此在不同的场合要选用语体色彩不同的词语。有的词适合用在书面语中,因为比较庄重、正式;有的词语适合用在口语中,感觉通俗、自然。最常见的如“妈妈”和“母亲”,前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偏口语化;后者则适用于庄重、正式的场合,比较书面语。其次,从感情色彩辨析。感情色彩与中国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有些词的意义相同,但蕴含的感情色彩却有很大的不同。基本的感情色彩有三种,即褒义、中性、贬义。如:“果断”、“决断”、“武断”三者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三)从用法的差别来进行区别
词性、语法功能和搭配对象的不同体现了同义词用法上的不同。不同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所占据的位置不同,与之搭配的成分和对象也就有所不同。第一,通过语法功能,判断词性。如“愿望”和“希望”,都有美好的愿望或理想的意思,都可以作宾语,如“我的愿望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他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但“希望”还可以作谓语,如“我希望你下次可以认真完成作业”第二,从搭配对象的不同来判断。例如“危害”、“损害”和“伤害”都有“使受损害”的意思,但它们的搭配对象却不同。“危害”和“生命、健康”等搭配,“损害”与“利益、视力”等搭配,“伤害”与“自尊心、皮肤”等搭配。第三,通过适用的对象不同来辨析。一组同义词,尽管其意义相似,但有时适用的对象却不相同。
(四)概述同义词辨析的一般步骤
首先,收集或构造典型的例句,尽可能将词语的各种用语弄懂。在实际语境内考察词语的异同。其次,考虑它们是否有互换的可能性,如果不能互换,则需要考虑它们的语境关系。最后,从理性义、色彩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尽可能详细地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结合例句加以分析、说明。
四、结语
总之,汉语同义词的界定、词性与同义词的关系、褒贬义对同义词的影响、同义词组内成员的地位问题等已成为同义词研究的焦点话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同义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外国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对同义词的含义、作用、差别及辨析方法等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些方法和一般步骤。在学术界对于同义词的本体研究有很多,但对同义词辨析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却不够。研究同义词辨析,不仅可以深化同义词本体的探究,同时对于学习和传播同义词也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共时研究,还要与历时研究结合起来,为语言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宝. 多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研究综述[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魏美喜. 论对外汉语中同义词教学[J]. 兰州大学, 2012(5).
[3]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32-237).
[4]张研.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D].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2016.
[5]王力. 同源字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