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这对我们更好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就业优先战略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把高质量作为“十四五”就业工作主导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我省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系列部署,将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研究出台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和务实性举措,就业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10%以上,2020年将超额完成新增120万人年度目标,失业率保持低位。重点群体保持稳定,2020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58.4万人,就业率在合理区间。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灵活就业占新增就业比例逐年提高;2019年末,全省就业人口分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5%、42.4%、42.1%。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7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达92.2%。
最近五年,我省着力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在强化就业形势研判、完善就业政策支撑体系、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夯实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在新发展阶段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工作造成的严重冲击,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推动稳就业工作举措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在全国较早恢复了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为我省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
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就业工作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疫情不确定性加大就业压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承压,尤其是农民工群体,首当其冲受到就业形势波动带来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制约劳动力供给总量,人口老龄化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人才有效供给不足阻礙就业质效提升,人口吸引力不足亟待就业环境优化。对此,我省亟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为更大力度吸引各类人才、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源头活水。
把促进高质量就业作为“十四五”工作主导方向
“十四五”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新定位新使命,我省就业工作应加快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聚焦“五个更”,即着力推动就业总量更加稳定,为更充分就业打好根基;着力促进就业结构更加优化,进一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着力推进就业环境更加优良,进一步提高我省人口吸引力;着力实现就业促进更富效率,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水平;着力做到就业保障更加健全,进一步提升就业人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把促进高质量就业作为“十四五”就业工作的主导方向。
就业总量更加稳定。促就业根本靠发展,企业是总就业需求的主体,是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要筑牢实体经济带动就业的基石,发挥民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化就业政策供给。促进产业、财政、投资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精准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用活用足各类政策工具,强化逆周期调节,确保就业各项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切实稳住重点群体。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发挥就业困难群体兜底作用。稳妥推进长江禁捕退捕渔民、长江岸线整治和化工行业转型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创造多元化岗位需求。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焕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新活力,放大服务经济吸纳就业的作用,挖掘农村就业市场,鼓励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提高劳动力有效供给。优化调整在苏高校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江苏制造业强省的科技型人才。布局一批应用型技术大学或职业院校,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实用型人才。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跟踪研判新技术变革、技能需求变化的趋势,动态地设定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解决“技术性”失业问题。开展应对新技术变革技能培训,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重大产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提高就业匹配效率。推动“互联网+就业服务”发展,畅通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提高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效能,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对人才的需求,对就业市场进行及时引导。
就业环境更加优良。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满足企业和劳动者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稳定生产要素价格、破除隐形生产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营造绿色安全就业环境。聚焦新型消费培育、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更多绿色就业岗位。构建安全的作业环境,强化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劳动保护。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保障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打造更富吸引力的就业环境。为外来劳动者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保障外来劳动者在就业、医疗、社保、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享受市民化待遇。
就业促进更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强化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深化劳动力市场“放管服”改革,推进长三角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人群的落户进程,探索在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实现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收入,改善分配结果持续向资本倾斜的状况。建立以充分体现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健全技术、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机制。
就业保障更加健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强化劳动权益保护监管。推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更加完善,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立与新就业形态相匹配的用工和权益保障制度。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外来人员享受同等就业扶持和就业公共服务。重视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加强基层就业服务队伍建设,优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密切监测因生态环境整治、疫情冲击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等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用工影响,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建立分级预警、分层响应、分段实施的应对机制。建立全覆盖的失业保障体系,推动失业保险提标扩面。盘活失业保险基金,改善失业保险设计,提高保障功能的精准性。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段培华